曾经辉煌:七八十年前是中国的文化中心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康有为、沈从文、老舍、梁实秋等一大批影响中国文化走向的名人不约而同陆陆续续地迁居青岛,胡适、蔡元培、巴金等中国文化史上响当当的人物也多次游历青岛,这使得青岛一夜之间成为可以与北京上海媲美的中国文化界的核心城市,尽管当时距青岛建制还不到四十年,但是在那个动荡年代里局势相对稳定环境气候又特别引人的青岛就成为文化巨擘理想的避难安身之地,青岛迄今为止在中国文化史上挥洒的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就是在那时写就的,中国文学界的不世英才老舍先生的《月牙儿》、《骆驼祥子》等名著正是诞生于年轻的青岛,沈从文的不朽佳作《边城》也是在青岛的红瓦绿树间酝酿构思的,还有大量影响后世的文学作品同样出自青岛。
虽然繁花似锦但毕竟昙花一现,青岛当时的文化繁荣虽然不能说是假象但终归是没有根基的,因为如此之多重量级的文化大师齐聚青岛实在是形势所迫,青岛对于他们来说不是文化朝圣之路的终点,而仅仅是一个可以歇脚的驿站而已,所以当这批文化名家像流星一样划过之后,青岛的文化氛围也就随之消散殆尽。但不管怎样,在那段民族意识空前高涨的流金岁月里,青岛引领了中国文化的风潮,是实至名归的文化中心。
如今平庸:没有历史底蕴难成文化大气候
很难说清楚历史与文化到底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但是大量的事实证明,没有肥沃的历史土壤就别奢望文化能植根其中枝繁叶茂,青岛就是一个绝好的例证。自1898年青岛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至今不过百余年,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数得着青岛本地文化名人可以说是凤毛麟角甚至忽略不计,这与青岛一直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底蕴有直接关系。青岛既不像北京那样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升华到了极致,青岛也不像上海那样完全倚仗西式文化架构在全球引起共鸣,青岛生长于孔孟文化盛行的齐鲁大地,又没能逃脱德国日本的殖民文化侵袭,这导致青岛始终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文化根基究竟要落在哪里,算不得“传统”,也算不得“海派”。
“论精神,潍坊淄博济南那才叫厚重,说这些青岛人不会懂得。我觉得是离孔孟太远了,没有那个文化。”网友“生活着感受着”显然认为青岛在传统文化上存在着巨大的缺失,但网友“乐无界”立刻反驳道:“虽然说孔孟之道的精神博大精深,但它也有着时代的局限性,很多东西并不能溶入我们这个时代,所以我们不介意远离孔孟,从某种意义上说人还是做‘愚民’的好。”不管网友意见是怎样的针锋相对,青岛没有文化底蕴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具体现状:青岛文化氛围更贴近市井文化
“不是贬低青岛,说青岛是文化沙漠真是准确得很”,一有空闲就往书店和图书馆跑的大学生小孙说,“有很多书在青岛根本买不到也借不到,很多时候我不得不网购或者托人从外地买,青岛人难道都读电子书吗?我不这么认为,关键还是人们没有这样的文化需求。”
“其实青岛人也挺喜欢看书的,你去书城这样的地方看看,周末一般都是满满当当的,问题是人们读书的面太窄了;还有,青岛人对画展、话剧、讲座之类跟文化沾边的好像都没兴趣。”在青岛生活了一辈子的58中退休教师刘老师说。
就记者的调查而言,青岛的文化更加偏重贴近生活的市井文化,的确拔不到登大雅之堂的高度,但是它却可以真实生动地反映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影像。“啤酒文化”“街头文化”等极具青岛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虽然毁誉参半,但是忽略了这些就隐藏在市民身边的生活细节,盲目地说青岛没有文化基础显然也是偏颇的,但毕竟这些仅仅是主流文化的枝蔓,培养营造能被广泛认同的文化气息对青岛来说还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