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其本义是: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1、华夏文明起源于夏商,而真正奠基则在周朝。
周公制礼作乐
“礼”,是为了分,分贵贱、分尊卑、分长幼、分亲疏。
“乐”,是为了合,以音乐激起不同阶层间相同的情绪,产生民族的共同感。
周公
没有周公制礼作乐,就没有后世的儒家,没有儒家,华夏文明便不是今天这个样子。
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对华夏文明影响最为深远的儒家便奠基于周朝,周公~孔子,这便是儒家的由来。
分封制和宗法制
分封,即封邦建国,也就是封建,天子分土地给诸侯、诸侯分土地给卿,卿分土地给大夫、大夫分给士、士分给庶人,这构成了我国数千年的国民结构。
宗法制,即嫡长子继承者。
政治上的共主和血缘上的大宗,这便是封建体制,后来虽有变化,但本质始终如一。
周朝有两个都城,以镐京为宗周,以洛邑为成周。
镐京即长安,洛邑即洛阳,从周朝开始,长安和洛阳成为我国古代的双子名都,直至唐朝灭亡。
张衡的汉赋名作《二京赋》便是写的长安与洛阳。
2、秦汉、隋唐是长安和洛阳的时代
秦都咸阳,但历史上,咸阳和西安本是一座城市。
咸阳之名,因建城于山之南、水之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
刘邦取关中后,建都在秦都咸阳的渭南区,《史记》载: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为长治久安,“更名咸阳曰长安”。
只不过今天的咸阳和长安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化,已经变成了两个城市。
从秦汉到隋唐,西安和洛阳的地位曾经在南北朝时期受到两个城市的挑战——邺都和建康。
邺城,今河北临漳,曾先后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
建康,今江苏南京,先后为孙吴、东晋、刘宋、南齐、南梁、陈朝六朝都城。
南北朝时期,长安、邺城、建康曾三分天下,可是当天下一统到来之时,长安又重新成为了天下正朔所在。
公元580年,杨坚在北齐灭亡后火烧邺城,从此河北地区的政治中心邺城就此消失。
公元589年,杨坚灭南陈之后将建康夷为平地。
3、开封——过渡时代的都城。
赫赫一时的大唐王朝灭了之后,长安和洛阳再也没有恢复昔日的辉煌。
究其原因,一是关中开发过久,因战乱不断而残破,二是我国经济文化中心在唐末五代开始向江南转移。
而开封便是这一过程的过渡,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六朝均定都于此。
然而,开封四战之地,无险可依,注定是一个过渡时代。
4、元明清是北京和南京的时代。
唐亡之后,我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开始南移,而政治中心则北移。
政治中心北移开始于辽国经略燕云,在塞北建立了一个农牧二元政权,最终至元朝使我国塞北和长城以内统一在了一个政权之下。
华夏——中国的范围,至此得以扩大至塞外。
经济文化南移的结果是南京重新成为南中国的核心所在,而政治中心北移的结果是北京成为大一统王朝定都的唯一选择。
为什么从元朝开始我国南北再无长时间的对立?政治中心和经济文化中心的分离是一个重要原因。
占据了北方的政权需要南方的经济支撑,必须要统一南方,南方想自立而不可得。
京杭大运河连接南北
而当天下一统,为了南北统一,首都必须定在北京,因为南京对北方尤其是塞外鞭长莫及。
北京,位于农牧交界之处,南可控制华夏本部,北可经略塞外。
北京,向北蒙古高原,向西黄土高原,向南是华北平原,向东是渤海,其兴胜犹胜于号称“八百里秦川”的长安。
综上,长安和洛阳——开封——北京和南京,这便是我国古代的五大古都,也见证了我国数千年文明的变迁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