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做一个关于动漫利弊的访谈,请从事动漫有关行业的专业人士进,急急急

2025-04-26 23:24:22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利:开发智力 带动经济发展(周边 电影) 打发时间...
弊:浪费时间 对人造成不好的影响(暴力 血腥)

回答2:

中国动漫行业的现阶段发展和弊端(1) (2006-11-06 01:00:49)转载▼
分类: 东抄西摘
2004年,全球数字动漫产业的产值已达2228亿美元,与动漫产业相关的周边衍生产品产值则在5000亿美元以上,英国数字娱乐产业年产值占GDP的7.9%,成为该国第一大产业。美国网络游戏业已连续4年超过好莱坞电影业,成为全美最大娱乐产业。日本游戏市场每年创造2万亿日元市值规模,动画产品出口值远远高于钢铁出口值。韩国动漫业产值占全球的30%,已成为韩国国民经济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从全球及主要国家来看,动漫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虽然是最早开发动画片的国家之一,一度也是动画大国之一。然而近年来,动画市场却急遽萎缩,几年才出产一部影院片,国产动画片年产量仅为日本的1%左右。仅仅和日本相比,日本现人均拥有国产动画5-8分钟,而我国只有区区0.0012秒。与此同时,外国动画趁虚而入,《狮子王》、《千与千寻》、猫和老鼠系列几乎成了喜爱动画的家庭必备;音像市场里的洋卡通占到80%以上;印刷市场里,热销的卡通读物大多是舶来品或其翻版;文具、玩具、儿童服装等衍生产品市场,以及漫画书吧、卡通吧、电玩及娱乐网络市场,到处都是洋品牌的踪迹。
在青少年最喜爱的动漫作品中,日本、韩国动漫占60%,欧美动漫占29%,中国内地和港台地区原创动漫的比例仅有11%,明显落后于国外动漫产业的发展步伐,整个中国的动漫产业仅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我国巨大的卡通市场潜力正被外商大力挖掘,每年造成直接损失数十亿之多。
一个以悠久文明和古老文化而著称的国家随着外来文化的入侵,仅在动画这个市场上是节节败退。其实我们的动画行业在五十和七十年代曾经有过非常辉煌的过去,那时候长大的孩子还对《大闹天宫》、《三个和尚》、《小蝌蚪找妈妈》仍然记忆犹新。曾几何时,我们的动画片也在国际比赛上获过大奖,《牧笛》的水墨效果曾经让外国人惊叹,《哪咤闹海》的中国风格也得到过国际同行的认同。然而,俱往矣,过去曾经的辉煌只能对比的现在的困窘,分外的刺痛内心。国产动画在国外动画的强大冲击下,几乎全面崩溃,虽然有国家广电局的政策扶植,甚至是对外国动画的封杀令,仍然在短时间内难以崛起,前途殊不乐观。在存在着历史的、社会的原因同时,市场运作的原因也是重要的、不可忽视的问题。
之所以把漫画和动画放在一起来说,是因为这两个行业其实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就是说,好的动漫作品完全可以做为好的动画产品的脚本,甚至可以拍成优秀的电影,香港的《风云》、美国的《超人》、《蜘蛛侠》都是这样的成功范例;而好的动画作品又可以改编成漫画,进而带动周边产品的热卖。美国和日本等产业发达的国家都是这样进行商业运作的,在中国虽然成功的例子不多,可是也有蓝猫这样非常成功的动漫系列产品。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而现在青少年文化这个市场却几乎被日韩、欧美文化所垄断,这种情况恐怕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可是仔细研究起来,又有许多原因不容忽视,下面来简单分析一下。
1.历史原因
在70年——90年的20年间,动漫这个词似乎被中国所遗忘。也正是在此20年间,日本及欧美动漫疯狂发展,占领了几乎全球的动漫市场。毛主席教育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新生代的动漫生产者由于阅历不足(日本漫画家平均年龄40岁以上,且多与流行小说作家合作;欧美动漫皆以公司为单位,经营者也均为成年人;而国内漫画家普遍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且各自为政。),很难写出好剧本;极少写出好剧本的,却又可能因为画功、机遇等原因无法将好剧本变成漫画;即便画成了漫画,也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拍成动画。相对于国内这些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漫画家们,国外的动漫大师们在中国可算是如鱼得水,毫不费力的就成功占领了中国的动漫市场。之所以说中国动漫行业还在起步阶段,不仅仅是指行业起步晚,漫画家本身的资历就远远无法与国外相比。而动画行业更是不容乐观,在投资、剧本、制作、原画这些高端方面都由外国公司全盘控制的情况下,我国的动画企业完全沦落成别人的机械画手、加工工厂,拿最低的加工费,写上外国公司的大名,回头再卖给中国电视台、电影院,由我们花大钱买来看。
2.思想原因
如果说欧美动漫胜于诙谐幽默的话,精彩绝伦的情节则是日本动漫的取胜之道。日本动漫种类繁多,天文地理、三教九流,简直无所不包,读者更是从刚识字的小孩到高龄老人。而日本动漫的最大亮点就在于漫画家们千奇百怪的故事、人物、情节紧紧把读者吸进了动漫中去,让人欲罢不能。当然,很多人都认为日本动漫中充斥的大量的血腥、暴力以及色情成分, 但日本动漫有明确的分级制度的。有以上特征的漫画大多属于少年漫画(程度比较严重的属于青年漫画),而商家也不会将此类产品贩卖给小学生的。而国产动漫却只能用两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幼稚”和“寓教于乐”,前有大脸猫后有蓝皮鼠,乍一看国产动漫就是一个动物园。也许这些东西给学龄前儿童看确实很好,但是孩子总要长大的,对与已经有善恶是非分辨能力的少年及青年观众们来说,题材和故事不生动不贴近生活,内容幼稚没有吸引力,说教的意味太浓,这就足以把所有的大孩子赶跑。而青少年的成长阶段显然比幼儿长,他们的消费能力也更高,动漫文化对他们的影响里也更强,放任这样的市场流失显然是愚蠢的。
3.经济与市场原因
说到动漫产业链的差距,就不得不抛开热情,谈一谈那些现实的东西。画王时代的诸多漫画家们如今都已改行,离开了他们曾经为之疯狂的漫画事业。原因不必说,虽然并不一定是因为钱,但多少也会与钱有些关系。梦想固然重要,但现实却是如此的残酷!在中国,当漫画家确实是赚不到什么大钱。迫于生计,漫画家们只得转行,渐渐淡出了读者们的心灵。可是欧美、日本的动漫都搞的很火,日本的知名漫画家仅缴税就有上亿。为什么只有一海之隔的国内漫画家会如此窘迫,甚至为了生计而放弃对动漫的热情呢?其实问题很简单,中国的漫画家只有一种收入,那就是稿酬。而中国的原创杂志能给出多少稿酬呢?而对于大洋彼端的同行们,稿酬仅是其收入的极小部分而已。在日本,当漫画家把漫画画出来后,稿酬自然不用多说,动画公司会给你把漫画制作成动画的版权费,动画热播后的周边产品、游戏衍生物以及剧场版、OVA、DVD、珍藏版等等,每一样东西都会为漫画家带来对于国内漫画家来说是天文数字的金钱。而欧美的公司制运营方式则更加成熟,动画大卖后的周边衍生物独家贩售,续集的制作,各国放映版权等等,我们国家的动漫作者想都不敢想。其实说起来,市场并不是不能模仿,而是产业及产业链还不成熟。首先,作为动漫的最初生产者漫画家们拿不出让全国读者买帐的好作品,何谈再做动画?即便做成了动画,国内的玩具公司是否有能力有信心接下周边产品的制作任务?毕竟周边产品不是一般的玩具(起码价格上远远高于一般的玩具),作品是否经的起市场的考验还是个问题。国内制作周边且成功大卖的只有蓝猫系列一例。
尽管存在许多不能成功的原因,却也不是完全悲观,毕竟我们有让世界许多国家羡慕的诺大市场,我们的市场同时也培养了无数的热切希望投身于这个行业的动漫迷,只要我们有宽松的、利于发展的政策,前途也不是完全灰暗。但是,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1. 剧本——动漫产业的灵魂
动漫的剧本,通常包括卡通角色、故事剧本、道具、场景设置等方面的内容及设计。对于自主知识产权的动漫业来说,剧本可谓动漫行业的“灵魂”。 优秀的剧本是动画产业核心中的核心。在思想内涵上要有人性化,在艺术创作上要有生命力,在人物造型上要有个性化。总之,应该结合中国人的口味,提供良好的精神粮食。成功的剧本,除了要求剧本创作的素材、故事编排在创新上有所突破之外,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得到市场的认可,这要求在人物语言上、行为上、动作上、表情上等,要更贴近现实生活。目前国内大多数动漫生产企业的产品在选题创意、形象造型、故事内容、技术手段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相当差距,普遍存在观念陈旧、制作粗糙、手法单一、幼稚说教的问题。
2.衍生产品——赢利模式的创新
动漫的赢利模式往往需要依靠产品的附加价值,即需要依靠动漫的衍生产品如玩具、挂饰、T恤、笔记本、杯子、电话卡、抱枕等物品的销售来赢利,在开发之初,首先要考虑动漫形象,剧本是否能服务于相关玩具的销售,在这方面《西游记》有漫画周边产品,而蓝猫更是一个把产品当做品牌来做大的成功模式。
3.人才系统——行业的生命线
目前业界动漫人才奇缺,大多数动漫公司在招聘人才的时候通常只能招到相关的技术人才,非常难招聘到具有原创能力的人才,人才的贮备及培训对公司未来的发展的影响非常大。在这种形势下,动漫公司自己建立一套人才系统便显得非常重要。
4..移动网络——产品的新兴渠道
动漫产品的推广渠道目前来说还是主要依靠电视、光碟传播,所以这要求一个企业除了具备开发能力之外,还要有一定的流通渠道,因为“好酒也怕巷子深”。近几年,网络的飞速发展正在逐渐改变传统动漫品牌的推广方式。在网络上,尽管存在一定版权风险,但好东西总是流传得非常快,这将给实力一般但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提供契机,让影响力,知名度得到很快提高。
即将到来的IPTV、数字电视、 3G等技术的应用及普既将为动漫企业迎来更大的商,,动漫企业如果市场定位明确、设计出适合各年龄层的动漫的话,那么企业将可在未来发展壮大也是可以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