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里少不了说李白杜甫。“诗仙”李白的咏月诗相当多,比如脍炙人口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是我更喜欢他的《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满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影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渺云汉。”在这首诗里,李白的豪放不羁,潇洒超脱的个性一面跃然纸上,而他奇妙的想象力构织的意境也让人陶醉。
诗歌作品更具有现实主义的“诗圣”杜甫的诗篇就更苍凉和沉重,比如他的咏月诗名篇《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在月色下是特别容易怀念故人的,何况远在边塞的诗人,于是思乡和想念弟弟之情都油然而生,只是在杜甫凝重的笔触下这些又混杂着对国家的忧思,显得格外苍凉。
相比而言,从鉴赏角度,唐代另一位大诗人王维的诗体现的“诗中有画”更值得细细品味。我特别喜欢他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在这首诗里,一幅月下山涧的幽静、安宁的山水画展现在读者面前,在这里飞起的鸟的叫声更映衬出空荡的山涧的安静。在这个与世隔绝的意境里,多少可以感受到诗人忘却尘世、怡然自得的心性,用现在的话说,有点儿“小资”。
杨柳岸晓风残月
多有意境啊
李白"床前明月光''思乡;
苏轼"千里共婵娟''思念亲人;
一、月的思乡怀远之情
月亮因其独特的形象, 很容易让我们想到故乡、亲人。
在唐诗中, 许多诗人抬头望月, 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
情。像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
明月, 低头思故乡。”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 诗人还以为是白
霜洒落地上。当他抬头遥望天空那一轮明月的时候, 不禁低
头思念起自己的故乡来。作者把对“月”的寄托表露得直白
无遗, 把对故乡的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流于文人骚客笔端
的“月”, 无疑是他们愁肠百结的归乡之情、思乡之意的寄
托。而在月下, 他们常常忆及故乡的人、事、物。杜甫的《月夜
忆舍弟》“: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之情。“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这又是张九龄对月思乡
的情怀。
借月表思乡怀远之情的莫过于杜甫的《月夜》“:今夜鄜
州月, 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
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此诗是至德元年八
月杜甫被安史叛军所俘, 于长安月夜思家所作。题为 《月
夜》, 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墨, 一入手应
该写“今夜长安月, 客中只独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
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 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
心。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 那散发
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 清朗的月光也使
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整首诗不正面写自己对月怀人
之情, 而从对面着笔, 写妻子对月怀念自己, 泪流不止的情
态。这样写, 能很好地表达诗人思家的深厚感情, 表现了诗
人的匠心。使怀人的愁思显得具体而深切。全诗表达情意曲
折有致, 构思新颖, 用词精工, 想像丰富, 凄婉伤感, 语丽而
情悲。
二、月的羁旅愁思意象
托月言志, 借月抒怀的诗篇不胜枚举, 诗人常常借月来
表达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抒发游子的愁绪。我们不妨读一读
张继的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诗的开始描绘环境, 渲
染凄清冷落、孤独寂寞的气氛。深更半夜, 月落星稀, 暗霜凝
结, 乌啼声声, 令人倍感凄凉; 诗人躺在船上, 漂泊江湖, 有
如置身广漠无边的黑夜, 孤独无助, 茫然无从。那寄托乡思
的月儿已落下, 情无所托, 那船家温暖的渔火又远离身边,
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 更重重地撞击
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 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 产生
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诗人看不到黎明的希望, 走
不出心灵的阴影, 一颗疲惫的心在生命的大海上漂泊。羁旅
客子飘零于幽暗静谧的环境之中, 深夜的寒意侵肌冷骨, 叫
人多么惆怅、孤寂, 清冷的意象一个个繁复迭出, 真不愁煞
人也。
诗人笔下的月常常与离愁别绪的情感相联系。唐诗中
还有孟浩然“风鸣两岸叶, 月照一孤舟”的凄恻孤寂; 王建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蕴藉深沉; 白居易
“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潸潸泪下; 钱起“二
十五弦弹月夜, 不胜清怨却飞来”的郁怀难耐……在唐代诗
人中, 月作为愁绪的意象, 构思巧妙。想象丰富, 笔法空灵,
抒情婉转, 意趣含蕴, 创造了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 使唐诗
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
三、月的两地相思意象
在唐代以月表殷切之爱, 达别离之恨, 诉抛弃之怨的情
诗尤其众多, 诗人赋予月两地相思意象, 抒发了痴男怨女间
的情思。花好月圆, 是爱情美满的象征, 是普天之下有情人
的共同心愿。未曾获得者祈盼其来临, 沉醉其间者祝愿其长
久, 得而复失者倾诉其苦痛。文人是大众情感的代言人, 明
月也因此成为诗国之娇子, 于历代的文学作品中留下了其
璀璨夺目的爱之光芒。
我们来欣赏一下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吧。“白云一片
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
楼。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
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
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纹。”“白云”和“青枫”所构成的
“冷”色画面突现了离人难耐的愁苦。江河湖海上的游子和
楼上的思妇正在“隔千里兮共明月”, 他们饱尝相思之苦。而
后诗人用拟人化的“月”来烘托思妇的内心情感, 悲泪自出,
月光“卷不去”、“拂还来”, 表面是写明月对女主人公的恋恋
不舍, 实则写女主人公对游子的相思之苦。无论是空闲还是
劳作, 这种对游子的怀念之情, 都是无法排遣的。而现实的
情景是: 长空无际, 鸿雁远去, 无法度越这月光的世界。俯视
江水, 阵阵涟漪, 想是鱼龙在水底游动。江水流淌无极, 恰似
心中无边的惆怅。随着幻想的破灭, 思念之情愈重, 相思之
苦难以承受。
四、月的人生感慨意象
在唐诗中, 诗人常常借月表达自己对自然、宇宙、人生
的感慨, 感叹人生的短暂。“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
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 但
见长江送流水。”这是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对人生的感
慨。这些诗句集中表现了诗人对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相互
关系的探索和思考, 感情是那样痴迷和纯真, 其中饱含着隽
永的哲理。
与张若虚一脉相承的, 是大诗人李白的《把酒问月》。豪
放的他在照例问了一句“青天有月来几时”之后, 接着便写
道“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
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思索中
的诗人将人与月进行比较感悟到了一种超越宇宙的永恒。
对于这份永恒, 李白的迷惑与神往与张若虚并无二致, 但李
白毕竟是李白, 他不再去痴痴地想“不知乘月几人归”, 而是
干脆反客为主“唯愿对酒当歌时, 月光常照金樽里”。宇宙的
永恒和人生的短暂他都不再去想, 只希望短短人生里总有
美好的辰光便足够了, 这就展示出了一位浪漫主义诗人的
博大胸怀。
诗人还借月感叹时世的无奈, 抒发自己的失意之情。孟
浩然“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寥寥数笔, 摹景入微, 于无
语中见惆怅。
五、月的展示情怀意象
唐代诗歌中, 诗人也常常借月表达自己想干一番大事
业的情怀。如李贺的《马》“: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何当
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辽阔的原野里, 白沙如雪; 雄伟的燕
山上, 新月似钩。这是一幅多么雄奇壮阔的图景! 与其说是
诗人对大漠、白沙、燕山、新月这些奇景进行描写, 还不如说
是诗人展示了自己想干一番轰轰烈烈大事业的广阔情怀。
畅游在中国唐代诗歌的海洋里, 你一定会被这些琳琅
满目的咏月诗所吸引。“天若有情天亦老, 月若无恨月长
圆”, 诗人赋予了本无情可言的月亮以情感的生命, 使之成
为有血有肉的综合思维体, 充分展现了诗人的想像之美。康
德曾经说过, 想像力的自由驰骋是美的观念的根本特征。万
古流芳的咏月诗篇无尽的美感正是来源于字里行间诗人神
与物游的自由驰骋的想像。
你写李白的静夜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