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分析

2025-02-25 08:39:42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可能是因为那些学生还没理性到能用归因理论来思考吧。
从特别理性的角度考虑,这些学生的内因是归纳不完全的。可是,现实里,人是有情绪的,和别人闲谈时,谈自己的内因别人会有兴趣听吗?外因才是人们的交集。况且,你觉得私下里,一个人会蠢到认为只是因为运气不好?
我觉得归因理论用在此刻的情境不太恰当。平日里人们可能刻意不去留意考试不好的详细内因,但不代表内心里一无所知。特别是学生对考试的情境已然非常熟知的情况下。归纳内因不准确才是用到归因理论的地方。譬如一个学生可能没有意识到,进行课前预习或课后总结的重要性,他所看到的只是按部就班的学习结果换来一个突兀的低分,在主观的努力感下,成绩排名却没有进步。这也许是因为该学生没有找准归因的主体,是学习策略的调控者,还是学习态度的调控者。因为明显他在意过了、紧张过了,暗中焦急过了,他正确地区分了来自内部的压力和来自外部的压力。他只是没有意识到,只要归因的核心不是围绕“策略”的客体,归因就会只剩下外因,即便看起来明显是不合理的,也成了合理的。
在陌生和留有未知的情境下,譬如法庭辩护,归因理论直接放到这里应该才算比较恰当。

回答2:

从运气,任务难度,努力程度,能力,身心状态,其他因素方面根据其可控性和稳定性以及因素源来结合例子做分析

回答3:

归因理论分内归因和外归因,从你的提问里面,是有一个是内归因的,就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这是从自己的能力上想的。提问内容里面别的都是外归因。研究说明内归因更容易改变现状,不过理论还是理论,实际上,老师可以通过改变学生的外归因而让学生有信心从而提高学生自己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