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了一下亚文化和反文化的概念,比较粗糙,但可以用作入门读物。
广义的“亚文化”是指所有以主文化为参照的同一共生环境中的不同文化类型,是社会中辅助的、次要的、边缘的文化。主文化和亚文化都是隶属于整个文化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它们相互影响、渗透、交织,共同构成了整体社会的文化大景观。在这里,亚文化几乎等同于小众文化,是不带抵抗意义的中性词汇。20世纪40年代,以罗伯特·帕克(Robert Park)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开创了“社会生态学”的研究范式,认为所有的大型社会都是由许多小的社群组成,这些小社群的文化相对于其所在更大的文化来说就是亚文化;而亚文化与社会中其它群体和社团的不同在于他们是(最普遍的情况是)背离或区别于现存社会规范的群体(参考Popular Culture,Ontario:Nelson ,Susie O’Brien,Imre Szeman,2004)。由此,亚文化开始被赋予偏离主流价值观的意义。20世纪50年代,英国的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开始针对当时英国青年对秩序与传统的叛逆姿态及各种生活风格展开了一系列的文化研究,亚文化的涵义得到了丰富和更新。费斯克(John Fiske)等人的表述最能代表伯明翰学派对亚文化的理解:“正如前缀sub所示,亚文化是更广泛的文化内种种富有意味而别具一格的协商。他们同身处社会与历史大结构中的某些社会群体所遭际的特殊地位、暧昧状态与具体矛盾相应。”(《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第二版),【美】约翰·费斯克等编撰,李彬译注,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P281)。在这里,亚文化的特征是抵抗性、边缘性和风格化。另外,一个更富激进意味的概念——“反文化”(counter-subculure)也出现了,霍尔(Stuart Hall)等人还对工人阶级亚文化和资产阶级反文化的区别进行了细致的比较,认为反文化是亚文化的极端表现(参看胡疆锋的博士论文《亚文化的风格:抵抗与收编——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研究》。P12)。苏茜·奥布赖恩(Susie O’Brien)和伊莫瑞·西泽曼(Imre Szeman)基本赞同伯明翰学派的观念并进行了更明了的解说。他们争辩道,亚文化就是目的为“突破多数人行为的限制和作为另类提供新的行为和文化形式”的行为,亚文化和反文化相互包含,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但又不能互相等同;通过与主流文化对抗的本质和反对主流或主导文化的新形式来区分对方是可行的。粗略地说,“亚文化在目的和活动上可能具有政治色彩,而反文化明显地具有政治色彩”。批评家乔治·麦凯(George McKay)也指出,“亚文化包含反文化——亚文化运动的范围是从嬉皮士,包括朋克(punk)、锐舞(rave)等到越来越具有抵抗精神的反文化生活方式或观点”(参考Popular Culture,Ontario:Nelson ,Susie O’Brien,Imre Szeman,2004)。而美国学者弥尔顿·英格(Milton Yinger)却认为,“反文化”是“一套属于某个群体的规范和价值观,并且这种规范和价值观与这个群体所属的社会的主导性规范和价值观尖锐冲突”;亚文化的产生只是“一个种族群体的宗教观、语言模式、饮食嗜好和其他规范”的“别具一格”,而这些“基本上不是与它所处的大社会发生冲突的产物,而是亚社会内特有的社会化和相互影响的结果”,亚文化不能纳入反文化的范围。(《反文化》,[美]弥尔顿·英格,高丙中,张林译,1982 by Free Press, 1995 Chinese copyright by LAUREATE BOOK CO.,LTD,P6)可以看出,他对亚文化的定义在某种程度上回归了社会学中对后者最原始的广义定义。谁也无法在亚文化与反文化之间给出精确的划分标准。因此,某种文化形式在一本论著中被认为是亚文化,而在另外论著中被称作是反文化的现象比比皆是。本文对亚文化的定义基本与苏茜·奥布赖恩等人的观点相同,下文中如有引用关于“反文化”的论述,即表明其所指称的反文化在本文的语境中等同与本文定义的亚文化。
还有一个相关概念是“青年文化”。在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和其他亚文化研究者的论述中,亚文化大都是青年人的文化。但“青年文化”这一概念本身侧重的是文化群体的年龄阶段,并不一定全部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其内部性质是分裂而非同一的。而在界定不同青年文化性质的时候,青年文化和主流/官方文化的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根据。例如法国社会学家凯洛伊斯的“圣—俗—游”模式、日本社会学家二关隆美的“角色型、逍遥型、脱离型、反抗型”四分法、我国青年文化学者杨雄“主动认同-被动认同-亚文化-反文化-负文化”的划分, 都以青年文化对主流/官方文化“顺应-偏离-反抗”的态度为主轴。其中“偏离”和“反抗”的部分,往往具备了亚文化的性质,因此在亚文化的研究领域中,出现了“青年亚文化”这一提法。本文定义的亚文化包含了与亚文化重合的青年文化,但并不受文化群体年龄阶段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