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是荀子还是孟子?“天行有常”和可持续发展是不是一回事?

2025-02-24 03:51:0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六年级历史教科书上有关于他的介绍,其中提到他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还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以便持续利用自然资源。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似乎是近几年提出来的,两千三四百年前的孟子会知道可持续发展?查相关的资料,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找到了这段文字:“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粗一看,孟子这段话讲的确实是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但把它放到整篇原文中去就完全不一样了。根据原文,孟子见梁惠王,一上来就提出“仁义”,与之交谈的中心是治理国家,梁惠王认为自己治国“尽心焉耳矣”而“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感到奇怪;孟子先举了后人所熟悉的“五十步笑百步”来说明,然后又说了前面提到的“可持续发展”那一段话。从语文角度来讲,在这场议论当中,“仁义”是论点,“数罟不入洿池”与“斧斤以时入山林”是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以浅显简易的事实来告诫梁惠王不要过分压迫人民,并非是一本正经地告诉梁惠王:王,望民之多于邻国,须“可持续发展”也矣哉!

  再想想,战国时期,生产力不发达,虽然铁农具与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但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仍然很小,不可能与工业革命后至今的大机器生产相比,即便在唐朝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提到了“蜀山兀,阿房出”,也不过是以夸张的手法体现秦始皇的暴政,而绝非为被砍光了的蜀山叫屈,更何况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说孟子的观点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其谬甚矣!

回答2:

1.都不算是 但是荀子的思想更接近可持续发展一些
2..不是一回事 荀子以为 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 而是有自己不变的规律 这一规律不是神秘的天道 而是自然的必然性 它不依赖于人间的好恶而发生变化 人不可违背这一规律 而只能严格地遵守它 一句话概括 就是——人要遵循自然规律 不可以自己好恶私欲而违背它
而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当然可持续发展的大前提 是要遵循自然规律 但又包含了掌握规律、利用规律从而达到为人类服务的理念
所以要比“天行有常”这种仅仅揭示了自然规律的理念又进了一步

回答3:

孟子 不是
天行有常只是说天地有其运行规律而已

回答4:

上级说是谁就是谁
上级说是一回事,那就是同一回事!
上级说扯淡,那就不是一回事!

回答5: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