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什么叫做地质图,规格齐全的地质图应该包括那些内容?(地质图使用规定的符号,颜色或花纹将一定地区内的地质情况按比例投影或绘制出地系图或水系图上的图件)
②不整合的识别及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地层古生物方面,上下地层间缺失某些地层和化石带2,沉积方面的标志,上下两套地层在岩性和岩相上截然不同,两套地层间往往有古侵蚀面,并保存着古风化壳,古土壤以及与之有关的残积矿床等。上覆地层的底层常有由下伏地层的掩饰碎块,砾石组成的底砾岩。3,构造方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构造变形强度不同,褶皱,断裂情况也不同。4,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方面,上下两套地层经受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期次,强度,类型及特征不同。
理论上,地层不整合是研究地质发展历史及鉴定地壳运动特征和时期的一个重要依据,也是划分地层单位的重要依据之一,有助了解古地理古环境的变化,实践上,不整合而及其上下相邻岩层中,常形成铁锰磷及铝土矿等沉积矿床,是够早上的薄弱带,有利于岩浆及含矿溶液活动,有利于形成交代和充填矿床,对油,汽,水的储蓄也具有重要意义,另工程上可作为稳定性评价的条件之一)
③褶皱形成机制及纵弯褶皱作用的主要特征(褶皱形成机制是指各种褶皱的形成方式,变形过程,形成环境和条件,以及影响褶皱形成的因素等。不同形成机制的褶皱,在形态,产状,分布及产出的地质背景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纵弯褶皱作用岩层受顺挤压力的作用而发生褶皱,单层纵弯的应变分布是外弧一侧受平行于弧的印张而拉伸,内弧受平行于弧的挤压而压缩,二者间无拉伸业务压缩,为无应变中和面,中和面随褶皱弯曲的加强而和曲率的增大而逐渐向内弧迁移
如果一系列岩层通过层间滑动而弯曲称弯滑作用,纵弯褶皱引起的弯滑作用的主要特征为:1,各单层都有中和面,整个褶皱无同意中和面。2,褶皱不发生物质流动而形成平行褶皱,3,层间滑动规律为上层面想背斜转折端滑动,而下层向向斜转折端滑动,4,层间滑动引起层间剪切作用,形成旋转节理,同心节理,层间破带,层间破碎劈理,及与枢纽直交的层面划痕线理等伴生构造5,两个相邻强硬层的弯滑作用,在转折端形成“虚脱”。6,当强硬层夹有软弱层时,可能有层间小褶皱,其轴面与层面锐角指向邻面滑动方向,借此可以判断岩层的顶,底面,和背,向斜的位置
当岩层纵弯褶皱时,不仅发生层间滑动,某些软弱层发生物质流动,就是纵弯弯流作用,有以下特点1,物质从翼部流向转折端,使转折端加厚,2,流动受层面控制,3,形成相似褶皱和顶厚褶皱,4,形成线理,流劈理,构造透镜体等伴生小构造。)
④如何确定褶皱形成的时代(褶皱形成的时代主要是根据区域性角度不整合分析法,岩相厚度分析法。此外还可以根据与褶皱相接处的岩浆岩体的同位素年龄及重叠变形关系间接确定。大多数褶皱是成岩后形成的,如果区域性不整合面以下地层褶皱,而以上民层未皱,则褶皱形成于下伏老地层中最新地层形成之后,上覆新地层中最老地层形成之前,对于在较长地史时期内逐渐形成的褶皱可以通过褶皱形成的岩性厚度分析其形成时代)
⑤如何区别张节理和剪节理(剪节理特征1,产状稳定,沿走向延伸远,沿倾向切割深,2,节理面平滑3,摖痕发育4,充填面平直5,常切割砾石6,多组成X型共轭节理系或近距离单组节理带7,有时表现为由斜列小节理组成的羽列带,节理尾端常形成结折菱形结环或分叉。
张节理特征1,产状不稳定,2节理面粗糙弯曲,3,常无摖痕4,多绕砾石而过5,常有脉岩充填,且短而粗,6其组合形态呈侧列状,锯齿状,放射状,同心环状,以及树枝状,网络状等7,尾端多呈树枝状,并可形成杏仁状结环以及各种不规则形态。)
⑥什么叫透入性构造和非透入性构造。(所谓透入性构造一般是指均匀地弥漫于地质体的构造,他反应了这一地质体作为一个整体,已均匀发生了变形。非透入性构造则是以一种不连续面分散地存在于地质体中,变形只集中在不连续面本身及其附近,并把均匀连续的地质体划分成若干份,故又称分划性构造)
⑦识别断层的标志(断层活动的特征会在产出地段的有关地层,构造,岩石或地貌等方面反映出来,这些特征即所谓的断层标志,他是识别断层存在的主要依据。一1,构造线,面或地质体不连续:岩层,矿体等别错开,岩脉,岩墙,岩床,和岩体相带等被错开,褶皱枢纽,不整合面,早期断层面,片理,线理,变质相带等被错开,2,断层面或断层带中特征:发育摖痕,阶步;构造透镜体及各种构造岩(断层岩);揉褶皱等(3)派生构造:牵引褶皱,派生小褶皱,羽状节理;(4)地层标志:地层重复与缺失;(5)岩浆活动与矿化带(6)岩相和厚度急变带(7)物探标志(二)地貌标志(1)断层崖2)断层三角面3)错断的山脊4)山岭和平原的突变5)串珠装湖泊洼地6)带状分布的泉水和地震震中7)水系特点
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