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杂鸡生产技术规程
出处:甘肃农业信息网 作者:佚名 发表日期:2005-12-23 阅读次数:
--------------------------------------------------------------------------------
一、技术简介
肉杂鸡饲养是近几年在养鸡业中新兴起的一个鸡的类型,以肉用为主,蛋肉兼用,由各地自发组织,养鸡饲养专业户组织饲养,没有统一的饲养管理技术和操作规程,本规程依据肉杂鸡的特点从饲养前准备、饲养标准、饲养管理、卫生防疫、注意事项等方面介绍了肉杂鸡生产技术,以期指导肉杂鸡生产。
二、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养鸡专业户采取笼养法饲养肉杂鸡时使用。
三、技术规程
1、饲养前准备
(1) 房舍:肉杂鸡要求舍饲。房舍可利用农户多余的住房或新建的鸡舍饲养。进鸡前房舍要进行彻底的维修和清扫,要求墙壁、顶棚平整无裂缝,地面平实,门、窗严密。饲养前灭鼠,堵塞鼠洞。
(2) 用具:饲喂用具有食盘、饲槽和饮水器等。食盘为40×50×4厘米的塑料盘,供5日龄前雏鸡采食,每50只雏鸡设食盘一个。5日龄后采用饲槽饲喂。每鸡应占有饲槽8—12厘米。随雏鸡日龄增长逐渐调整食槽高度,以槽高与鸡背同高为宜。每50只雏鸡设塔形饮水器一个。
(3)消毒:鸡舍内墙壁距地面1米以内,用10%石灰乳粉刷,地面用3%的火碱水喷洒。进鸡前三天鸡舍用甲醛熏蒸消毒,按每立方米30毫升甲醛,15克高锰酸钾计算用药量。密闭12小时后充分通风换气,以进鸡时舍内没有甲醛气味为宜。用具用3%的火碱水洗涤,再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备用。
(4) 供温:1周龄前可用火炕育雏,火炕口应开在室外,进雏前2天火炕试温,炕面温度要求在32—35℃。1周龄后用火炉供温,火炉应备有烟囱,严防漏烟。
2、饲养
(1)饲养标准:饲养标准见表1。
(2) 饮水与开食:雏鸡运抵育雏室休息一小时后供给饮水。1—3日龄雏鸡最好饮温开水,其中加5%的蔗糖和电解多维可提高成活率。注意一定不要让初生雏饮冷水,如无条件饮开水,也可将冷水放在育雏室内预温至舍温后再供雏鸡饮用。饮水后即可开食。
表1 肉杂鸡饲养标准
项目
0-4周龄
5周龄以上
代谢能(兆卡/公斤)
2.90
3.00
粗蛋白质(%)
21
19
蛋白能量比(克/兆卡)
72
63
钙(%)
0.9-1.1
0.9-1.1
总磷(%)
0.65-0.75
0.65-0.75
食盐(%)
0.37
0.37
(3) 饲喂:0—4周龄用配合饲料,5周龄后用后期饲料,5日龄前每昼夜喂8次,隔3小时一次;6日龄后改为自由采食,每日添加4—5次,饲槽内料量不应超过饲槽的2/3。
(4) 供水:保证供应足量的清洁饮水,水温与室温相同,严防断水。
3、管理
(1)全进全出制:同一鸡舍只养同一批次的鸡,同时进满,一次出完。在生产周期结束后,进行彻底清扫、消毒,空舍1-2周后再养下一批鸡。
(2)温度、湿度控制:育雏温度第一周内为32—35℃,以后每周下降3℃,直至21—24℃。相对湿度保持在65—55%,以防止雏鸡脱水和呼吸道疾患。
(3) 光照:采用23小时光照,1小时黑暗或21小时光照,3小时黑暗。头3天光照应强些,每10平方米用1只40瓦灯泡悬挂于2米高处,以利小鸡觅食饮水。3天后光照强度宜减弱,每平方米用1只25瓦灯泡即可。
(4) 密度:第1周龄时每平方米养45只左右,第2—3周龄时养35只,第4—5周龄时养25只,6—8周龄时养20只。
4、防疫制度
(1) 免疫:雏鸡7—10日龄用新城疫Ⅱ系苗滴鼻,14和28日龄用法氏囊疫苗各饮水1次,35日龄进行第二次Ⅱ系苗滴鼻或I系苗刺种。
(2) 消毒:食盘、饲槽应每日彻底清理一次,倒出剩料,清除粪便。饮水器每日刷洗一次,保持饮水清洁,全部用具每周用3%火碱水消毒一次。
(3) 饲养人员:饲养人员要固定,入舍前要更衣,换鞋,用2%来苏儿药水洗手。严禁外人入舍参观。
(4) 病死鸡处理:发现病鸡及时隔离治疗,痊愈后一周放回鸡舍饲养,死鸡要查清原因,一般疾病死鸡在远离鸡舍处深埋,传染病者应焚烧处理。
5、定期称重
一般情况下每15天抽测一次体重,称重宜在早上进行。每次按鸡群大小抽测8-15%,以此来掌握鸡群的增重情况。
三、注意事项
在饲养生产过程中一定要做好生产记录,便于及时检查总结分析饲养管理中的成功之道和疏漏之处。
肉杂鸡是20世纪90年代初在我国部分省份开始兴起的一种肉鸡生产模式,一般是用速生型的肉鸡作为父本(如AA、艾维茵、科宝、红宝、海星、隐性白、安卡、快大型的三黄鸡公鸡等),用中重型高产蛋鸡作为母本(如罗曼褐、海兰褐、海赛克斯等)生产肉鸡的一种模式。肉杂鸡生产的主要市场基础是目前的肉种鸡繁殖性能相比蛋种鸡较低,相对于快大型白羽肉鸡肉质较好,符合我国传统的肉鸡消费习惯,但肉杂鸡未经国家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审批,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肉杂鸡不能称作为一个肉鸡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