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太监为什么权利那么大

2025-04-27 00:31:43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在中国历史上,太监擅权乱国之事时有发生。前有秦朝的嫪毐、赵高,后有东汉十常侍、唐代李辅国、北宋童贯。因此,明朝开国后,明太祖朱元璋就规定“内臣(太监)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可是,和朱元璋这条祖训背道而驰的是,整个大明王朝出现了一大批权倾朝野的太监。比如有著名的王振、刘瑾、魏忠贤。而这些太监之所以能大权在握,就是因为皇帝赋予了他们权力。

为什么明朝后面的皇帝要违背祖训,让太监掌权干政呢?这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明朝是个皇权空前强大的朝代。这是明朝皇帝敢于把权力分给太监的基础。别看明朝那些太监权力大的没了边,可真到了皇帝要办他们的时候,往往只要一纸诏书,这些太监就万劫不复了。刘瑾、魏忠贤下场皆是如此。所以皇帝压根就不担心太监产生异心的问题。

其次,皇帝也不得不重用太监。明朝从中期开始,文官集团就越来越强大,甚至敢公然指责皇帝。皇帝虽然贵为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是在面对群臣的时候,自己却成了孤家寡人。为了打破文官集团铁板一块的现象,皇帝就只能起用身边的太监来牵制文官的权力。而太监虽然心里阴暗的居多,但他们都清楚,自己唯一的依靠就是皇帝,因此都是忠心耿耿。所以,对皇帝来说,太监要比文官靠谱的多。

近年来,有不少人把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归结为崇祯皇帝铲除了魏忠贤及其“阉党”,说起来也并非全无道理。魏忠贤掌权时期,明朝的官僚体系已经败坏。但由于有了东林党(文官集团代表)和阉党的相互竞争,相互监督。明朝这部巨大的国家机器尚且还能勉强运转下去。魏忠贤及阉党倒台后,国家完全成了东林党一家独大的局面。各路监军太监纷纷被裁撤,明军对外战事情报再也没人及时送达至崇祯皇帝手中。

东林党人一面是内斗不断,一面又是集体欺上瞒下。这直接导致了深居宫中的崇祯皇帝完全无法了解战争的真实情况,自然也就没办法做出正确的判断了。后来李自成的起义军围攻北京城,大太监曹化淳感叹道:“忠贤(魏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所以崇祯皇帝最后在煤山自缢的前,会在袍服上留下血书写到:“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

因此,对于明朝而言,让太监掌权实际上是皇权的延伸,是对文官集团权力的有效制衡。这个平衡一旦被打破,结局就是大明王朝的灭顶之灾。

回答2:

明朝的太监实际权力不大、他们的骄纵完全是皇帝放任不管的结果。皇帝为了制衡文官集团、是故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唐朝末期的太监才叫权力大、可以直接废立皇帝。但明朝的太监、再怎么嚣张到了皇帝面前、还得低三下四、规规矩矩的做好奴才。
刘瑾是、魏忠贤一样是。
刘瑾、魏忠贤权势熏天。但皇帝要杀他们、一眨眼的功夫说杀就杀。
所以、明朝的太监并不是权利真的大。
他们是完全依附于皇权、在皇帝的默许下狐假虎威。

回答3:

因为明朝皇帝太多的很懒,权利空虚,自然就落到太监手里。再加上很多明朝皇帝是年幼当政。如明熹宗。

回答4:

和皇上离得近

回答5:

因为皇上懒得理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