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语文老师: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有效互动?

2024-11-29 16:27:30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一、转变教师的角色
为了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要转换其角色。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反应才能产生积极作用。教师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尊重学生,全方位的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通过教师的“教”唤起学生的“学”,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二、建立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营造师生互动的环境。
以“民主、宽松与和谐为真谛”的教学环境是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建构、自主发展的重要前提。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的观众、听众的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过多的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这就要增加教师的情感投入,建立融洽、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信任并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使教师、学生能够互动起来,他们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

三.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数学课堂教学强调的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出发,为他们提供看得见、听得了、摸得着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内容,以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兴趣和信心。以学生为中心,确保学习主体的参与,使课程变为学生“自己的课程”,唤起学生的自我需求,以自己的方式对教材进行诠释、理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并积极参与。重点和关键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因此,组织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关注性格内向的学生以及学习后进生
教师对一些学习上比较困难、从不或很少提问的学生,要充分予以关注和鼓励,分析和了解其原因,不能漠视。如果漠视这些后进生,不仅会打击他们的主动性和进取心,还会引起他们对教师的不满和对优秀学生的排斥,他们变得既不愿意与教师交流,也不愿和别的同学交流。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后进生同样有进取心,让他们获得某一种成功,设法满足他们的成功欲,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增强这些学生进步的信心和勇气,使他们获得成就感,产生上进的动力,并由此引发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毅力。这种积极肯定的态度,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暗示,使学生减少胆怯心理,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各种教学活动中去。

五、对学生进行适度的评价
课堂教学面对的是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人,是情感、经验的交流、合作和碰撞的过程,而教学评价以激励和激活主体意识为目的,保护学生自尊心、树立自信心、激活进取心,体验成功,增强学生参与的能力,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评价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历程并激励学和改进教的有效途径,而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

回答2:

首先你设计的问题要有价值,这样互动起来才有效。
其次,要往知识性上面去引导,互动起来才有效。
第三,要为教学服务,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力打造高效课堂。

回答3:

一、构建历史现场情境,创设疑点激发学习“内驱力”
二、寻找适当时机帮助指导,解决疑难点提升学习潜力
三、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
总而言之,历史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不是作家笔下被动的小说,不是画家笔下被动图画,也不是电视电影面前无可奈何的观众,更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而老师也不能一味的忽视自己的作用,两者都是活生生的力量,都应该带着自己的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