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如何促进企业的社会融入

2025-04-04 07:09:22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据相关报告显示,现在全国已建立43万个志愿者组织,常年参与各项活动的志愿者已超过6000万人。其中,通过企业有组织的志愿服务成为了志愿服务领域稳定且不断发展的一股力量。据调查,目前在中国国内服务的企业志愿者队伍中,超过七成的企业志愿者来自外企,跨国企业在华的成功经验表明,通过企业有组织的志愿服务达到社区融入的目的已经成为诸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战略选择,成为跨国公司在华成功运营的一个有利元素。而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脚步,国际社会对中国企业在海外履行社会责任的呼声日益高涨。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8年底,中国8500家境内投资者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已达1.2万家,分布在全球174个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存量)1839.7亿美元,境外企业资产超过1万亿美元。企业志愿服务在此大背景下意义凸显。作为构建中国企业公民理论体系的首倡者,以推动中国企业公民实践,搭建企业与政府高参、经济智囊、专家学者交流平台为己任的21世纪企业公民研究中心,近期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企业志愿者”这一热点话题上,在京邀请各方专家就“”的话题进行探讨。陈婉芬(英国海外志愿服务社(VSO)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在志愿者发展中,重点是把大家带进来,让大家感受做志愿者的成就感。然后就是,整合志愿者,使其专业化,这就要求公司多做一点投资,协助志愿者团队,培训志愿者,这样的话公司理念、志愿者兴趣和技能融合在一起,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此外,找到可靠的合作伙伴,进行成功的规划与评估也很重要。王忠平(北京和众泽益志愿服务中心创始人)企业志愿服务是大势所趋,就外部而言,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可以树立企业良好的外部形象,而员工志愿服务是企业社会责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就内部而言,它可以有效提高员工凝聚力,降低员工流动性。企业志愿服务可以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体验阶段,让员工有机会体验志愿服务到底好在哪里;第二阶段是社会服务阶段,让员工持续关注我们的志愿服务;第三阶段是让志愿服务扎根企业文化,变成企业的公益品牌。企业要使志愿服务实现常态化、本地化、系统化和制度化,设立志愿者日、企业提供志愿者带薪假、精确记录志愿服务时间等。罗蕾(联想企业社会责任顾问)目前我感觉公司志愿服务应该是一项自上而下推动的活动,如果高管对志愿者服务项目的认识不够的话,在企业内部推行起来就会比较困难。杜江(太古地产高级公共事务主任)我们的志愿者活动有几个特点:第一,强调员工与服务对象的互动;第二,为解决人力资源不足问题,我们设立了合资组委会团队,招募核心成员,员工有兴趣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就可以报名;第三,我们鼓励员工带家人和朋友一起参加志愿者活动。但是我们也面临难以找到具有核心品牌价值活动的困难。贺叶楠(凯德置地投资有限公司企业传播与品牌策略部助理经理)我们把CSR职能归属到企业传播职能,一开始就作为品牌活动来做。我们特别希望借助专业机构来做,这样第一能给我们增加人手,帮助我们进行活动复制;第二进行后期分析,分析这一块以前是缺失的,现在逐渐开始,面临评价标准怎么界定的问题。从已有数据来看,企业还面临有效度管理的问题,那么在做明年计划的时候,怎么把这个方面的内容也是我们希望解决的问题之一。马丽波(易安信电脑系统有限公司企业公民及政府合作)我们通过两个方面来做:一是广泛的志愿者服务,一次性的不要求员工太多培训,大家一块去献爱心、送温暖这一类型活动,员工去打工子弟学校,公司设捐物箱,做残障人士公培的工作坊,跟大学等机构合作,员工长期投入将近三个月,每个月两个周末跟学生一起设计项目,最后完成设计报告,帮助内部客户比如政府行业设计慈善晚宴等。二是做深入的志愿者活动,员工与培训对象先有几天非常深入的沟通交流,以后还要私下联系,这种与受众人群互动的模式非常好,我们不但要关注广度社区融入还要关注深度社区融入。赵梦(佳能企业社会责任推进科主管)第一队伍建设要体系化,公司要旗帜鲜明地推动志愿者活动,鼓励志愿者参与活动。第二项目管理要科学化,通过前期调研了解受助人需求是什么,再合理开发环节,培训志愿者,把控过程,进行后期评估。第三活动组织要模式化,建立模式化可复制工具箱,把一个活动里边用的数据、表格,甚至常规的常识放在工具箱里,分公司的人从这个工具箱获得做类似活动的信息,从零起点做到合格。第四,技能投入要个性化,设置门槛低、可参与性强的活动保证覆盖率,设置门槛高的活动提高服务质量。第五,活动时间统计要平台化,做一个平台,可以把大家活动数量、参与人数,以及第三方人数全放在这个平台上,进行电子计算。第六,激励表彰要可视化。董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第一个方面希望民政部多支持和众泽益这样支持性机构,不太赞成政府大力孵化和培育NGO,我们认为政府部门应更多实施行业支持性机构,通过支持性机构带动整个社会志愿服务。第二个开放企业进入社区,企业志愿服务长期进入社区,尤其农村社区。

回答2:

       “志愿服务如何促进企业的社会融入”其实应该理解为“企业志愿服务如何融入社区”,你应该不太了解志愿服务。这需要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你先要了解什么是“企业志愿服务”。“如何在企业中有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人民自愿帮助彼此、建立社区的力量,志愿行动的传统力量在这数十年间虽有起有落,但却从未消失过。这是美国所有伟大社会运动的核心力量,也是每个社区的生活核心。」

        因此,我们要跳过现在,回到从前。用几页篇幅来重温美国企业志愿服务的起源,概要说明它的发展,希望能藉此获取经验。美国企业志愿服务的故事,事实上开始于至少200年前。

       我们现今已知的企业志愿服务有三个基础部分:企业领袖兴起,成为社区领袖;美国传统的社区方案与志愿服务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企业领袖兼社区领袖

       丹尼尔.布尔斯廷(Daniel Boorstin)在《美国人》三部曲的第二卷中写道:

       “我们现在普遍使用的“生意人”(Businessman)一词源自美国,大约出现于1830年,那时也正好是新西部城市建立且最快速发展的时期。只要略看一眼...就可看出,把生意人形容成只是从事商业买卖的人有多不正确。更适当的说法,是把他们定位为美国特有类型的社区创造者与社区领袖。“生意人”一开始就相信公众与个人是共存共荣。“生意人”生于旧世界不了解的暧昧地带,他们是新世界的独特产物。”

       对他们这样的人来说,如果“没让自己的城市繁荣,就代表自己缺乏社区精神与商业思维。”

       这些以经营事业为主要目的人士认为,他们的成功与社区的健康和发展有直接关联。促进自己的城市发展,改善运输、让城市交通更便利,使城市成为和谐宜居的所在,这些都符合自身最大的利益。对于企业领袖来说,成为社区事务领导人只不过是一步之遥。

       这些企业领袖就是丹尼尔.布尔斯廷(Daniel Boorstin)所定义的:“新崛起的领袖:私人与公众共同成长繁荣相互交融、急速扩张城市里的社区建设家。”

       不论是大街上的小店或者五十层高楼中的高级老板套间,企业领袖身兼社区领袖的纪录历久不衰。

       从某一层面来说,这种作法这是基于现实考量,我们将在20世纪晚期见证其再度出现:

V 企业有维持对外关系正面形象的合理要求。

V 发展与维持这些关系,是大众对于企业领袖这个角色的正式期望。

V 从事社区服务,是履行该角色的一种合理且有效方式。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这种现象最初成形的驱动力,正是来自同样公开的自利观点。也就是体会到,健康与繁荣的(全球、国家或地方)社区内的劳动人力积极且完备,最有利于企业发展。一旦社会、环境和人类问题威胁到了社区,企业应该为了自身利益着想站出来。

       索尔.利诺维兹(Sol Linowitz)是施乐(Xerox)的开国元老,后来接任董事长,他就主张:“参与满足社会需求的活动就是赚钱的生意,无法了解这点的企业家不只是自找麻烦,更会危及自身企业的未来。”

       我们会看到,企业领袖参与社区事务对其个人及专业都有明显好处,这点与他们本来多少想善尽社会义务的责任感相辅相成。

       注:四驱野驴:“社区意识型企业”(Community-Minded Enterprise)是个全新的概念,它自带能量源泉,是社会治理中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有机组成部分。


关于社区倡议与志愿服务


       社区居民也要靠自己来领导社区。在美国,几乎每本有关志愿服务的书籍,都会引用法国人亚历西斯.德.托克维尔(Alexisde Tocqueville)于1831年参访美国后所写的《论美国的民主》(Democracy in America)一书,这本书被视为国外观察者对美国所做过最精辟的分析。托克维尔很惊讶地发现:

       美国的协会数量很庞大。形形色色的美国人不断地组成协会...(不只是政治或商业协会)而是其他各种各样的协会,宗教的、道德的、正经的、不正经的、琐碎的、普遍的或是特定的、庞大的或是极小的。美国人让协会可以提供娱乐、创办学院、盖旅馆、建教堂、散发书籍,指派传教士到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他们用这种方式创办医院、监狱和学校。如果想对世人劝说某项真理或者用伟大典范来涵养某种情操,他们就会建立协会。

       托克维尔相信,在美国“所有的公民都是独立且脆弱的;他们几乎无法独自完成任何事,也不能强迫同伴帮忙。如果不能学着主动帮助彼此,他们全都会软弱无力。”

       人民自愿帮助彼此、建立社区的力量,志愿行动的传统力量,在这数十年间虽有起有落,但却从未消失过。这是美国所有伟大社会运动的中心力量,也是每个社区的生活核心。

为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

       在1971年人寿保险大会的专题演讲中,当时美国保诚人寿公司(Prudential Life Insurance Company of America)总裁唐纳德.麦克诺顿(Donald MacNaughton)主张CSR不是新概念,“社会赋予企业营运的特许权是为了大众的利益。假如此句话为真,那么企业永远都背负着社会责任。”(Allen et al. 1979)

       不过,事实上直到60年代,这个词汇才有了具体定义,也就是我们现今所熟知的形式。企业社会责任,我们现在称为 CSR,这不是新的名词,也不是现在才具有能见度与重要性。

       其实,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可以至少追溯到20世纪初期,也就是1916年约翰.莫里斯.克拉克(John Maurice Clark)刊登在公共经济期刊上的一篇文章,标题为《改变中的经济责任基础》(The Changing Basis of Economic Responsibility)。

       诺曼.库尔特.巴恩斯(Norman Kurt Barnes)在1974年的财富杂志中回顾过去十年,总结写道:“从1960年代中期开始,见到美国城市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许多高管开始相信,企业有道德责任与强烈的需求,必须回应社会问题——只赚钱是不够的。”(Allen et al. 1979)

       于是,企业志愿服务基础的关键要素——企业领袖身兼社区领袖、志愿服务的传统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就全都到位了。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目前为止,还没有人明确写出企业志愿服务的历史。部分原因是企业志愿服务主要存在于企业界的边缘地带。在其发展的大半历史中,人们将它放在企业核心运作之外,很少与人力资源管理或发展紧密结合,仅仅有小层面与企业社会责任有关,大部份的纪录还只是传闻轶事。我所知道企业在一二十年前甚至三十年前曾做过的事情,目前的人们却一无所知,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在现代人眼中,他们是自身公司企业志愿服务的发明者,而不是过去传统的复兴者。也许缺乏纪录完备的历史,正好能反映出企业志愿服务的真正本质。企业志愿服务着重的不是过去,而是当下的实时性与未来的可能性。企业志愿服务不能只是空想,而是要去行动。非常高兴有人会去思考这个问题,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