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中抒情散文的名篇之一。作者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却不能所产生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出较高的审美艺术。为此,本短文就《荷塘月色》在审美艺术上所表现出的修辞美作简要分析。
一、辞格运用
在传统的修辞学中,修辞分为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积极修辞又称为修辞格,这是修辞学上研究的重点,也是最常见的辞格形式。从修辞格的角度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修辞美主要有以下几种。
1、比喻美
所谓比喻,就是通过联想和想象,在本质不同的事物之间找出相似点,用这一事物来描绘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本文在描写“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光”时,大部分用了比喻修辞手法,以此描绘其物象的特征,从而使文章更有形象感,增强其诗话的想审美效果。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里,作者以“亭亭玉立的舞女的裙”来比喻荷叶的高而挺,从而突出了微风中荷叶“婆娑起舞”的形象,不但把荷叶形象化,而且把静态的动态化,并赋予其审美内涵,从而给人以美的感受。用“一粒粒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来比喻荷花的亮色和风姿,这样通过博喻来荷花,不但描写出荷塘中荷花的多样美,而且也展示出在月光下荷花的层次感。又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这里,“月光如水一般”中,把静态的月光喻为流动的水,不但动态化,而且生动地展示出“荷塘月色”中月色之美。“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笼着轻纱的梦。”这个比喻的喻体很奇妙,让我们展开联想和想象,牛乳洗过是什么样子。这样,不但使描绘的对象具有朦胧美,而且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这样,更有助于提高了文章的审美表达效果。
2、通感美
骆小所在《现在修辞学》中说:“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性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感觉到的移到另一感官上,从而启发读者联想,深化意境,体会韵味的修辞方式叫通感,也叫移觉。”比如,我们常说:“听到你这歌声,感觉多甜美。”这一句就运用了通感修辞手法,“歌声”是听觉感受的,而这里却转化为味觉。在《荷塘月色》中,作者写道:“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以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里,作者用“远处高楼上飘渺的歌声”来描写风送来荷花缕缕清香,这是把嗅觉转化为听觉。虽然香气也是沁人心脾,但乐音却能直入心灵。这样,而通过感受器官的转化,其审美效果发生变化,给人的审美感觉。又如,“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作者要描绘塘中不均匀的月色(因为荷叶的高矮、月光的入角方位不同而产生的明暗不一),作者不直接去加以描绘,而是把视觉转化为听觉,用富有节奏感的音乐效果来表现荷塘中“光与影”形成的“不均匀的月色”的审美形式——层次美、错落美、变化美。因此,读者从“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就想象到荷塘上月光下的对立统一中形成的“不均匀”的和谐美景。
3、引用美
所谓引用,就是在说话和行文中,引入谚语、警句、典故或者故事等,以此表现思想,抒发情感。其审美效果就是使语言生动性、形象性和含蓄性,并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趣味性。在《荷塘月色》中,作者朱自清在描绘了“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后,接着就摘引了《采莲赋》和《西洲曲》中的诗句,以此表达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以及对江南故乡的思念之情,从而也使文章的语言增添了美的色彩。文中写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这里,描写六朝是“热闹”、“风流”的季节,青年男女在茂密的莲湖上采莲嬉戏的场面,更好地突出了人情之美,而这与作者所处现实紧张的状况是不同的。这样,不但含蓄地表现出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且也表现出作者现实处境。所以,作者在文章最后说道:“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而引用《西洲曲》中的“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几句,虽说是作者的联想,即由眼前的“荷塘”想到“采莲”的诗句,但通过这样的引用,更加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对江南故乡的思念,想走出现在处境,所以,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总之,文中通过引用,不但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而且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从而提高了本文的表达效果。
二、词语选择
在传统的修辞学中,把词语句式选择称为消极修辞。从消极修辞的角度来看,《荷塘月色》的修辞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词语表意美
我们都知道,运用修辞就是要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就词语选择来说,就是要使语言更为准确、鲜明,进而达到生动、优美。在朱自清笔下,词语的选用很有特点,他注重了词语的表意美。在《荷塘月色》中,作者所运用的一些词语所表现的意义是很给力的。如“羞涩”、“波痕”、“朗照”等,这些词语在文中都是很有特色的。这种特色主要表现在不但给人一种新鲜的感,而且很富有形象的表现力。就“波痕”来说,用于形容微风过后水面荡起的波浪印迹,也就是不太“深”的印迹。如果用“涟漪”也是可以的,但却没有“印迹”所表现出浅浅的、淡淡的“水波”的特点,也没有静态感,更难以凝定这样的美感。又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写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个“泻”字,赋予静态的月光以动态感,也围绕清幽而明朗的荷塘描绘了月色美,从而突出了“荷塘”上的月色。
2、叠词形象美
汉语中叠词所产生的形象美,主要是通过“重字叠音”来实现的。所谓重字,就是相同字的重复;所谓叠音,就是相同音节的叠用。在汉语中,“重字叠音”古来有之。在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都有所描述:“‘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这说明“重字叠音”不但有助于事物更具形象性,而且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从而更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所以,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本文为了强调事物的形状,就注重了大量叠词的运用。如,文中用了“蓊蓊郁郁”、“曲曲折折”、“隐隐约约”、“田田的”、“淡淡的”、“亭亭的”等词语。可以说,这些词语的重叠,都采用了“xx的”,或者“xxyy”式,这不但增强了作品所描绘事物的形象感,而且增强文章语言的节奏感,从而更好地提高了文章表达效果。
总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很富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名作。这与作者在语言上的艺术表现不无关系。因此,我们读解欣赏这篇文章,必须注重本文的修辞手法,通过语言的读解欣赏,逐步进入作品,感受作品的意蕴之美和艺术美,从而更好地实现文学作品的审美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