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源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给子孙后代的起名规则。朱元璋考虑随着子孙繁衍,可能会名字重复,于是亲自为子孙们制定了取名命字的原则和方法。按照"辈行"法则起名字.他为24个儿子的后代世系,各拟定了20个字,每个字为一世。几子孙初生,由宗人府依据世次顺序取双名,双名中的前一个字即太祖所取,后个字则必须是一个以五行做偏旁的字,五行则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如“火”为朱元璋孙子辈命名所用偏旁。在朱元璋为24房子孙所取派语中,长房东宫懿文太子朱标的后裔世系派字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第四房燕王府也即后来成为明朝帝系的朱棣后裔世系派字是:“高瞻祁见(礻+右),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促,简靖迪先猷。”如建文帝朱允(火文),即是朱元璋长房“允”字辈,“火”行。又如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朱由检,即第四房第十代,属“由”字辈,“木”行。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1368年)登基后,实行皇子封王制度,以固大明江山社稷。
明朝历史从明太祖朱元璋算起到南明永历帝为止,一共20位皇帝,他们的名字都起得极为讲究。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其实是按照阴阳五行,也就是明朝的皇帝从第二任起,名字的最后一个字都和五行“金木水火土”有关。
而且,父子之间还都按照“五行相生”来取名字。比如朱棣的“棣”字带有“木”,他的儿子朱高炽的“炽”则有“火”字,木生火嘛。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基”字带“土”,火生土。
以此类推。实际上,并不是只有明朝皇帝是这样,明朝整个皇族取名字都是按照五行相生的。
这其实是明太祖朱元璋定下来的。朱元璋这个人当做和尚做过乞丐,虽然没什么文化,但当了皇上处处要显示自己是个文化人。他就规定了子孙后代取名字要按照五行相生来取,而且还给自己的每个儿子留下二十个字,让他们把这二十字作为后代名字的第二个字。比如朱棣家后代的“高、瞻”,都是朱元璋生前就定好的取名指南了。
所以为什么明朝的皇帝名字都难认,就是为了沿续这个规则,实在找不出合适的字了,就只能造字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