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苦读方面有哪些经典的中华句典?

2025-04-25 08:35:1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少而不学,长无能也】出自《孔子家语·三恕》。意思是:年少的时候不好好学习,长大了以后就不会有什么才能。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出自汉代刘向《说苑·建本》。炳:点燃。意思是:小的时候爱好学习,就好像是初升的太阳;到了壮年的时候爱好学习,就好像是中午的阳光;到了老年的时候才爱好学习,就好像是点燃的蜡烛的亮光。说明人只要学习,不管什么时候,总会看到光明。

【君子之学,死而后已】出自清代顾炎武《与人书》。意思是:君子对学问的追求,直到死才肯结束。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出自《论语·学而》。求:追求。正:纠正。意思是:君子不追求饮食的饱足,不追求居住的安逸,做事勤敏而说话谨慎,亲近有德之人来匡正自己,这就算得上是好学了。

【知无务,不若愚而好学】出自《淮南子·修务训》。知:同“智”,聪明。意思是:人虽聪明,但如果不能专心致力于学习,还不如愚钝而好学的人。说明人应勤奋好学,不能自恃聪明。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意思是:机敏而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学问为耻辱。

【学,须是如饥之须食,寒之须衣始得】出自宋代朱熹《上蔡先生语录》。须:第一个“须”为必须;后两个为需要。意思是:对于学习,应该像饥饿的人对饭食的需要,寒冷的人对衣物的需要一样才行。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出自清代顾炎武《与人书》。意思是:人们的学习,如果不能每天进步,那么就会每天都退步。说明学习应勤奋。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出自清代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意思是:做学问有难易之分吗?如果真正学起来,难的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简单的也就变难了。

【人莫不知学之有益于己也,然而不能者,嬉戏害之也】出自《淮南子·泰族训》。嬉戏:玩耍。意思是:没有人不知道学习对自己是有好处的,但之所以没有学习,都是因为贪玩所害呀。

【不可怙者天,不可画者人】出自宋代杨万里《庸言》。怙:依赖。天:天资,天赋。画:划界限,局限。人:指后天努力。意思是:不可以依赖的是自己的天分,不可限量的是后天的努力。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出自《荀子·劝学》。跬步:半步。意思是:没有半步半步的积累,就无法行走千里的路程;不汇聚细小的溪流,就不能汇聚成广阔的江海。比喻学习在于积累。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出自《荀子·劝学》。深溪:深谷。意思是: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么高远;不看到深谷,就不知道地有多么深厚。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出自宋代陆游诗《冬夜读书示子聿》。意思是:古人学习总是不遗余力的,从少壮时就开始努力用功,到年老的时候才有所成就。

【圣人是肯做工夫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工夫圣人】出自清代颜元《习斋先生言行录·齐家》。意思是:智能高的人是勤奋肯干的庸人,而那些无所作为的庸人则是不肯用功的圣人。说明只要肯用功,即便是庸人也能为圣人,如果不肯用功,就是圣人也会变成庸人。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出自《论语·述而》。意思是:发奋读书,便忘记了吃饭,学有所得就高兴地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老年就要到了。形容学习之勤奋。

【有一时之暇,即一时可学也;有一日之暇,即一日可学也】出自明代薛暄《论取友为学答周秉忠书》。意思是:有一时的闲暇,就可以用这一时的闲暇来学习;有一天的闲暇,就可以用这一天的闲暇来学习。

【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出自《荀子·儒效》。意思是:不断地追求,然后才能有所收获;不断地实践,然后才能有所成就;不断地积累,然后才能有所提高;不断地完善,然后才能成为圣人。

【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没而后已】出自汉代徐干《中论·治学》。:勤勉不倦的样子。没:死去。意思是:君子对于学习,就好比是上天的运动、日月的运行一样,始终不停歇,直到死去的那一刻。

【君子之学也,其可一日而息乎】出自宋代欧阳修《杂说》。意思是:君子学习,怎么能够有一日停歇呢?说明学习应始终坚持不懈。

【刺股情方励,偷光思益深】出自唐代孟简诗《惜分阴》。刺股:用锥子扎大腿,《战国策》中记载苏秦苦读的故事:“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偷光:即凿壁借光,《西京杂记》中记载匡衡勤学的故事:“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意思是:觉得困了,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这样才能更加激发自己勤奋学习的精神;像匡衡那样穿壁引光来苦读,才能使学到的知识更加深刻扎实。

【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出自晋代葛洪《抱朴子·崇教》。意思是:要想取得广博的知识,就在于要孜孜不倦地学习,能够孜孜不倦地学习,就在于有坚定的志向。说明取得广博知识的基础和保障就是要立志勤学。

【学无早晚,但恐始勤终随】出自宋代张孝祥《勉过子读书》。随:不努力,放任。意思是:学习不在于起步的早或晚,只怕开始的时候勤奋,到最后就放任了。

【学而不已,阂棺乃止】出自汉代韩婴《韩诗外传》。阂棺:盖上棺盖,比喻去世。意思是:学习没有完结的时候,直到死去才算停止。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出自《论语·述而》。厌:满足。诲:教导。意思是:对自己的学习不感到满足,教诲别人不觉得厌倦。后多用这两句来形容人勤奋学习、耐心教人的高尚行为。

【学者用功,须是渐进而不已,日计不足,岁计则有余】出自明代朱舜水《题安秋觉逐日功课自实策》。意思是:钻研学问应该循序渐进,从不间断。每天积累一点,虽然不算多,但若能长年累月地坚持,知识自然就会丰富起来了。

【学海迷茫未有涯,何来捷径指褒斜】出自清代赵翼诗《上元后三日藏堂过访草堂》。褒斜:山谷名,在陕西省终南山,这里指终南山。意思是:知识就像广阔的海洋一样无边无际,哪里有什么终南捷径呢?说明只有勤奋刻苦,才能学有所成。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出自《礼记·学记》。意思是:纵然有最美味的佳肴,不亲自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纵然有最好的学说,如果不去学习,也无法了解它的益处。

【莫言大道人难得,自是功夫不到头】出自唐代吕岩诗《绝句》。大道:大道理。意思是:不要说大道理难以掌握,那只是因为自己所下的工夫还不到家。

【著述须待老,积勤宜少时】出自宋代欧阳修诗《获麟赠姚辟先辈》。著述:著书立说。积勤:努力学习,积累学识。意思是:撰写文章、著述立说要等到年老时再开始,但积累学问却要从年少时就开始。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出自唐代颜真卿《劝学》。意思是: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应该努力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读书太晚了。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出自《荀子·劝学》。锲:刻。镂:雕刻。意思是:如果刻了几下就放弃,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坚持不懈地刻下去,就是金石也可以雕刻成功。比喻学习应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出自《荀子·劝学》。冥冥:专心致志,不见他物。昭昭:明白,融会贯通。惛惛:意同“冥冥”,专心致志。赫赫:显耀盛大的样子。意思是:没有专心致志的思想,就不能达到融会贯通;不能潜心刻苦地钻研,就不会取得显赫的业绩。

【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出自汉代王充《论衡·实知》。意思是:不学习就能掌握,不勤问就能通晓,从古到今,还没有这样的事呢。

【圣贤之书不是教人专学作文字求取富贵,乃是教天下万世做人的方法】出自明代高攀龙《读书法示揭阳诸友》。作文字:即写文章。意思是:圣贤之书并不是只教人们写文章以求取荣华富贵,而是要教给天下世世代代做人的方法。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出自唐代杜甫诗《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破:透彻理解。万卷:虚数,指很多书。有神:有神灵相助,即有了灵感。意思是:熟读万卷书,写作起来得心应手,就像有神灵相助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