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的功绩那么多,为什么死后的神像被乾隆帝给烧毁?

乾隆为什么烧毁李卫神像?
2025-04-29 10:08:38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李卫是清朝名臣,他以捐资员外郎出身,在康熙五十六年入仕,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深得雍正皇帝赏识,历任户部郎中、云南盐驿道、布政使、浙江巡抚、浙江总督、兵部尚书、署理刑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职,为官清廉,不畏权贵,不论所任何职,在位时能体察民间疾苦,深受百姓爱戴。

李卫

李卫于乾隆三年病逝,逝世后乾隆帝命按总督例赐予祭葬,谥敏达,由于李卫在民间颇受爱戴,民间甚至有供奉李卫的神像和神位的,乾隆闻知大怒,下令地方官员将其全部焚毁。

历史上不是没有死后成神的官员,如文的有闻仲、比干、包拯等名臣,武将有关羽、李靖、王彦章等豪杰,各地的城隍也多是民间的英雄人物,清朝初年也有于成龙、施世纶等人被奉为青天大老爷,怎么到李卫这里乾隆就不通过了呢?

乾隆

原因有以下几点:

1、 李卫是捐官出身,虽然有能力,但是在讲究正统的时代,还是属于捞偏门出身,对于皇帝来说这种人才够用就好,多了也是个负担,也不值得提倡。而且乾隆与他老爹雍正不同,雍正看重的是能力和忠心,乾隆觉得自己文武双全,只要臣子们听话就好。

雍正

2、 李卫不是乾隆的嫡系,他是雍正赏识的大臣,同样待遇的还有雍正被封为天下总督第一的田文镜,乾隆也认为其为人刻薄而不喜,后来田文镜墓地被人毁坏,乾隆也置之不理。

田文镜

3、 李卫是汉人,虽然清朝皇帝都鼓吹满汉一家,但是真正落到实处的一个没有,雍正算是其中稍微好一点的,所以他重用了许多汉人,而乾隆虽然在民间号称是海宁阁老陈廷敬的私生子,但是明白人都知道那只是汉人的意淫而已,要知道他们还说元顺帝是宋少帝的后代呢。

在民族矛盾还是主要矛盾的清朝,汉人英雄显然不是满族统治者想看到的,所以乾隆在得知百姓为李卫修建了神像之后,才会下令地方官员将其焚毁。

回答2:

《李卫当官》这部影视剧,让这位曾经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任职的官员,晋升清朝名臣之列。李卫初入仕途本是一个户部小吏,由于他在自己的岗位上呕心沥血、勤于政事,从而得到雍正帝的赏识。随后,他又凭借着自己显赫的名声,得到官家信任逐步升任为浙江巡抚、浙江直隶总督。乾隆三年病逝以后,乾隆皇帝按照总督例律厚葬李卫,不仅亲赐谥号“敏达”,而且还会李卫在他任职的地方修建了神庙。令人不解的是,这样一位深受三朝皇帝尊敬的元老大臣,乾隆竟然下令让人在李卫去 世以后烧毁了他的神像,这究竟是何原因呢?

李卫画像

李卫最受宠的阶段,当属雍正帝在位之时,他在雍正还没有登上皇帝宝座之时,就曾在雍正的书房里任职。捐资武官出身的他,虽然在文学上造诣不深,可是他在雍正身边检点事微、事事周到,深得雍正宠信。当雍正帝登基以后,他缉查私盐贩卖有功,此后的仕途可谓是平步青云。仅用了十年的时间,李卫就成了一个五品小吏,升任为浙江总督。乾隆元年,李卫旧疾复发而病逝,虽说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但是李卫对于乾隆的皇权根本没有起到任何实质性的威胁,所以他去世之后,也算是有一个前朝老臣的善终下场。

李卫剧照

只可惜当乾隆南巡之时,李卫的身后名声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乾隆竟然下谕旨,将西湖花神庙里的李卫神像烧毁。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事,其实与李卫在西湖的所作所为有关。雍正九年,在杭州任职的李卫,令人在西湖边上建了一座非常美丽的竹素园;第二年,雍正皇帝为这座园林亲笔题写了匾额。现如今这座小园林,已经成为了“湖山春社”中的一部分。

李卫剧照

除此之外,李卫在疏浚完西湖之后,又修建了西湖周边的金沙堤,在万松林种下万株松树,在钱王祠前立功德坊;随后又在玉泉山、孤山、宝石山、丁家山等多座山峰上修建了八角亭;最后李卫又主持编写了《西湖志》。可以说西湖十八景的建设,李卫功不可末。只可惜他在修建这些美景之时,不知不觉中为自己的将来埋下了巨大隐患。乾隆初年,李卫在湖山春社里立了一座正神,这座正神是按照他自己的形态所打造的塑像,此外,李卫还将自己的12位姬妾打成十二花神塑像,与他的神像一起供奉在湖山春社之中。

竹素园

乾隆南巡之时,知道西湖边上的这座“湖山春社”为雍正年间李卫亲自下令所建,所以他专程前往这里游玩。不曾想当乾隆皇帝踏进这座古建筑的一刻却大吃一惊,想李卫作为一名臣子,竟然将他自己和他的姬妾奉为神明,享受当地百姓的供奉。这种将自己封为神仙的做法,被乾隆视为大逆不道,所以他便下令让身边侍卫彻底烧毁李卫及其他爱妾的神像。砸毁神像后乾隆仍然怒气未消,回京之后他又昭告天下:“李卫讬名立庙,甚为可异!……本非公正纯臣。”此事发生以后,李卫的名声也远不如从前,后人对李卫的评价也有些缺乏公正。

回答3:

乾隆烧毁李卫神像原因有三:一是因“一朝天子一朝臣”。二是因乾隆一如既往“重满抑汉”的思想。三是因李卫立神像犯了封建时期礼制的忌讳。

雍正十分喜爱李卫

李卫通过捐官走上了官场这条路,历经康雍乾三朝。在雍正还是王爷的时候就已经投靠雍正,所以在雍正当上皇帝后,李卫平步青云,从一个五品的兵部员外郎最后做到了一品的浙江总督。他为官清廉、不畏权贵,深受百姓爱戴。于乾隆三年病逝,后来乾隆南巡时,在西湖花神庙见到当地供奉着李卫及其妻妾的神像,号“湖山神位”,乾隆下谕说:“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命令将神像烧毁。这是为什么呢?

乾隆重满抑汉

在雍正一朝,虽然只有短短13年,但却涌现出不少治世能臣,李卫、张廷玉、田文镜等都深受雍正宠爱。然而这些功臣到了乾隆朝都成为了受打击的对象,乾隆剥夺了张廷玉的太庙资格,虽然在张廷玉死后恢复了,但晚年的张廷玉因此心灰意冷。而田文镜虽然死在雍正朝,并葬在雍正陵旁,却在乾隆时被乾隆找了个借口把他的墓铲平了。由此可见,任何一个朝代都逃不过“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定律。

李卫影视形象

打压李卫也符合乾隆一直以来重满抑汉的政策,乾隆时期大兴文字狱,对汉人防范很严,重臣如和珅、阿桂、鄂尔泰、福康安、傅恒等也尽皆满人。李卫虽然功绩颇多,但终究是个汉人,并且李卫在任期间,缉查私盐得罪了不少人,树敌太多自然流言蜚语也纷至沓来,乾隆打压李卫也可谓“名正言顺”。

而李卫立神像一事确实犯了乾隆大忌,你李卫得以名扬天下受百姓爱戴,还不是因为我们皇家对你的恩惠吗?在封建时期,能立庙祭祀的都是经过千百年历史洗刷的有口皆碑的人物,譬如万世师表孔子、忠义化身的武圣关羽、精忠报国的岳飞。李卫虽然在民间名声好,但毕竟刚死没几年,没有经过时间的筛洗,骤然立庙受祭,乾隆当然认为是有人别有用心。所以烧毁神像也在所难免了。

回答4:

相信上了点岁数的,都看过徐峥演的电视剧《李卫当官》,当时的徐峥还是小鲜肉一枚,就很有喜剧天赋,把李卫演的诙谐幽默,又能担大任。

不知道这符不符合历史上李卫的真实性格,但李卫当官,是真的和普通人科举入仕不一样:李卫的官是花钱买来的,舞文弄墨,那不是他的长项。

李卫为官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但他发迹却是从雍正一朝开始的,在九子夺嫡中,李卫投中了骰子,压对了宝,雍正登基后,对这个下属也很不薄。

雍正一朝,他犹如坐火箭般,一路高升,而且都是做的实实在在的功绩,最后位极人臣:一品要员,实职。

李卫在乾隆一朝仅当了3年官,就寿终正寝了。因此生前乾隆对他怎么样无法看出来,但在李卫死后,乾隆在一次南巡过程中,看到百姓在西湖为李卫树的神像时,十分不爽,命令把它拆除。

乾隆拆庙的理由也写得很清楚:“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

从乾隆的理由可以看出,他对李卫这个人是很没好感的,一是李卫贪功,把本属于皇恩的功劳,自己抢了,二是非纯臣,这应该是指李卫没文化,靠钱买官,乾隆很看不上。

乾隆对李卫评价不高,这和乾隆的性格很有关系,也和乾隆朝的经济等很有关系。

一、雍正是开拓之朝,乾隆是享受之期。

雍正时期,百废待兴,雍正喜欢的都是有能力的肱股之臣,不喜欢花架子、拍马屁的媚臣,而李卫恰恰是能臣。

但乾隆恰恰相反,乾隆时期,有了雍正一朝打下的底子,乾隆一朝国库充盈,国力强盛,乾隆对李卫居功自傲就很看不惯。

二、李卫刚正,容易得罪人。

李卫能步步高升,都是靠实力打拼出来的,他担任的也都是得罪人的差事,因此他养成了逆上的秉性,这和乾隆正是八字不合,难怪乾隆对其不感冒。

回答5:

  李卫的功绩很多,他死后百姓为他立的庙被乾隆拆毁,李卫的神像被烧毁,原因简单不复杂,那就是乾隆在大搞“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任性把戏。


 我们都知道,康熙平定三藩之后,国家因为战争而缺钱,故此,就出台一个“捐资入仕”的招儿,就是谁肯出钱谁就能当官。李卫的父亲有钱,就花钱给李卫买了一个官当。

李卫没有文化,但他有实际的才能。

在清朝的时候,私盐是一个让官府非常头疼的问题,康正元年,李卫奉雍正之命,出任云南盐驿道,他不负重任,打击私盐,让云南盐运事业得以平稳运行。


雍正二年,他又被被任命为布政使,雍正三年,他又成为浙江巡抚,在他清正廉洁的为政作风之下,私盐得到查缉官盐的价格得到降低,私盐的利润变少,私盐贩子纷纷改行,而他主管的盐政,就成为国内盐政的模范样板。

可是李卫死后,乾隆为何命人扒掉了百姓们为李卫所建的庙宇?

这道理不复杂,李卫因为没有文化,只是一个粗人,故此,他主管盐政的时候,一定是得罪了不少的大盐贩,李卫去世后,这些手眼通天的人一定没少到乾隆那里告他的黑状。


三人成虎,众口铄金,乾隆四十五年的时候,曾经这样说:“李卫于督抚中并不是公平纯臣,在浙江无功德于民,闻其仰借皇考恩眷,颇多率性娇纵的地方。设使此时尚在,犹当究治其愆!”——这些话里的潜台词是,只有我乾隆朝的臣子,才是最清廉能干的,而其他朝的臣子,不可能超过乾隆朝。

故此,乾隆大搞“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把戏,就任性地扒掉了李卫的庙,烧了李卫的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