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南地区不同矿种组合与矿床成因共同构成不同成矿带的特色。自沿海向内陆出现的矿带及矿种组合依次为:(1)台湾东部Au、Cu成矿带;(2)沿海Ag、Pb、Zn、Mo、Sn、Cu(Au)成矿带;(3)闽西-粤东Cu、Au、Ag、Fe成矿带;(4)武夷山W、Sn、稀有、稀土、Ag、Pb、Zn、U成矿带;(5)浙赣Cu、Au、Ag、Pb、Zn、Nb、Ta成矿带;(6)江南W、Sn、Au、Ag、Pb、Zn成矿带;(7)下扬子Cu、Au、Fe、S成矿带。从燕山期与岩浆作用有关的成矿元素组合分带来看,Pb、Zn、Ag、Sn矿带出现在沿海,Cu、Au元素贯穿整个东南地区,W、Sn矿主要集中于中部的武夷隆起以及江南隆起内,Cu、Fe矿则主要产于内陆的拗陷(盆地)区;从研究区内成矿带的总体分布特征上可以看出,以亲幔源元素的(亲硫、亲铁族元素)矿种组合集中于拗陷区、亲壳源元素(亲石、亲氧)矿种组合分布于隆起区。在成因类型上,整个东南地区均表现以斑岩型和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占主导地位,在拗陷区,永梅拗陷内燕山中-晚期成矿以浅成低温热液型-斑岩型铜金银矿为主,浙赣拗陷以燕山早期斑岩型铜金矿为主,至下扬子地区则以矽卡岩型铜金矿及“玢岩型”铁矿占主要地位。但是可以看出,燕山期铜矿、铁矿乃至铜铁矿成矿也主要是斑岩型(玢岩型与斑岩型成因相同,有人也称玢斑岩)、矽卡岩型;银铅锌等以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为主。在隆起区,钨锡等矿床同样也表现出斑岩型和岩浆热液型矿床为主,而隆起区的大-中型独立金矿无一例外地为构造蚀变岩型。在矿种形成时代上,燕山早期成矿主要集中于浙赣带内及其两侧,燕山中-晚期成矿遍布全区,但主要集中于下扬子带,喜马拉雅期成矿则集中于台湾和沿海东部的局部地区。但是可以看出,虽然东南地区中新生代成矿总体表现有从内陆向沿海迁移的趋势,但是燕山期成矿存在两种变化趋势,在燕山早-中期,以浙赣拗陷、北武夷带为中心,分别向内陆和向沿海两个方向迁移。
表5-8 中国东南地区某些矿床的硫同位素组成对比简表
东南地区的这些矿种组合特征与东太平洋成矿带有某些相似之处,一些受板块俯冲带控制的岩浆-成矿带的矿种组合在东南大陆都有出现,但是无明显的矿种组合、成因类型分带等则更多的表明本区具有自身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