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地震大剖面的解释对比研究,在塔里木盆地志留纪沉积演化期,主要发育I型和Ⅱ型两种类型的层序界面。如志留系与下伏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属于Ⅰ型层序界面,代表加里东中期强烈的构造运动,中、上奥陶统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塔埃尔塔格组与柯坪塔格组之间、依木干塔乌组与塔塔埃尔塔格组之间、克孜尔塔格组与依木干塔乌组之间均为Ⅱ型层序界面,主要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只有局部具有微角度不整合,说明构造作用不强烈。上述4个不整合面,在地震资料上具有程度不同显示特征,具体表现为:
志留系底界面(T07)是加里东中期运动后,奥陶系遭受挤压断褶作用并被不同程度剥蚀后由志留系逐层超覆形成的不整合面,因此全区可连续追踪的强反射波,大部地区具有明显的下削上超特征(图4-12、图4-13),下伏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具有高频中强振幅的强反射结构,而志留系碎屑岩则相对反射能量较弱,多为中—高频中振幅中等反射结构,其间在平行不整合地段以2个相对较弱的反射波的波谷代表不整合面,在角度不整合地段以上超下削的波组包络线为界。
志留系塔塔埃尔塔格组底界面、依木干塔乌组底界面、克孜尔塔格组底界面都是Ⅱ类不整合面,多数地段为平行不整合(图4-12、图4-13),志留系内部反射特征:中统为依木干他乌组,其上部地震反射多为弱—中等振幅,中—高频,连续性差,下部泥质重,反射能量较强,连续性变好,基本可以追踪对比;下统为塔塔埃尔塔格组和柯坪塔格组,单体上两者多为弱—中等振幅,连续性较差的反射,不易追踪对比。塔塔埃尔塔格组即使有上超,也出现在盆地边缘,且内部向盆中心南北方向均有斜交叠置(退积)现象,且后者在南斜上有S顶超现象。
图4-12 塔里木盆地Z70测线(南段)层位追踪、地震层序界面标志
图4-13 塔里木盆地L350测线(西段)层位追踪、地震层序标志及地震相特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