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拥有一颗乐观的心
2.具有坦荡的胸襟
3.政治上失意却依然抱有为国效忠的心愿
苏轼的不合时宜可以说是很著名的。最早王安石推行改革的时候,苏轼认为改革太过猛烈,所以和司马光一起反对改革,被认为是守旧派的代表,直接导致自己被外放离开朝廷。后来守旧派掌权,苏轼作为守旧派代表被调回中央。但是此时他发现守旧派太过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也不利于国家发展,所以又站到改革派一边,结果导致自己又一次被外放。他的这种性格可谓就是不合时宜,但是同时也体现了自己的正直,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考虑自己的得失。
旷达就得通过他的贬官经历来看了。被贬黄州的时候,苏轼自己盖房,自己种地,但是仍然自得其乐。很多东坡菜的发明很能说明这一点。我们看苏轼的诗词,很少有怨天尤人的,也很少有穷山恶水的,这也是他豁达的表现。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就是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后来来到岭南,苏轼肉食吃的少了,但是岭南多水果,从此爱吃肉的苏轼开始改变自己的口味,但是仍然快乐。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句诗就是当时他心情的写照。最苦的时候是在海南岛,肉食没有,水果吃不惯,但是苏轼又开始尝试海鲜了。老实说此时的苏轼快乐已经不如以前了,主要是因为常年的亲人离散,而且重逢无望,所以此时的苏轼没有作出太著名的快乐诗句,不能不说是有点遗憾。
苏轼是可与屈原、李白、杜甫比肩的超级文化名人,像他这样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史学、文论、医药、饮食等各方面都卓有建树的人,环视华夏史海,都极为少见,而他的人品,更是被后人推崇备至。
林雨堂在他写的《苏东坡传》中这样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世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我们可以说,他是诗人、画家,是散文家、书法家,是乐天派,是道德家,是百姓的好朋友……可是这些都还不足以描绘他的全貌,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天才所具有的深厚和广博,苏东坡像一阵清风一样度过了一生,虽饱经忧患,却始终不失其赤子之心。”
“苏东坡的独一无二,还在于他的平民气质。一个经常被放逐的官员却有着最多的人缘,文人骚客、贤士大夫自不必多说,难得的是他与野老村夫、渔樵僧道,都能找到沟通的话题。一千多年来,有那么多人热爱他,是因为苏东坡自有其迷人的魅力。苏轼的魅力是一个谜,在他身上包含了最大限度的人性的丰富性和发展的可能性,传统文化通过他这个载体历久弥新地在当代社会呈放光彩。”
构成苏轼人格精神主流的,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这种思想,塑造了苏轼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仕途顺利时,他身上锐意进取、济世报国的精神十分突出。而被贬后,便是为百姓办了一件又一件好事:在徐州,他亲自带领官员防洪、筑堤;在杭州,他疏浚西湖,修筑苏堤;在广东惠州,他引泉入城,供百姓饮用。此外,各地的东坡井、东坡书院,惠州的东坡孤儿院,海南的东坡医疗所……也都是苏轼为民创下的实绩。苏轼的人格魅力,显得格外鲜明突出。
人们喜欢苏轼还有一个原因:他的遭遇令人同情。因先后不容于改革派和守旧派,他在仕途上两起两落,被贬达十余年之久,几次因诗文获罪,“乌台诗案”差点使他丢了性命。然而,在沉浮不定的人生面前,他表现出了极强的适应力,横遭贬谪也好,自请外放也好,都没有使他颓唐丧志,不管身居何处,无论爵位高低,他都能随遇而安,有所作为。
《金山题像》一诗,是苏轼赴常州时写下的,可说是他对自己一生作的一个最好的总结:“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试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东坡的人格魅力是永恒的。
(《人物春秋》)
[点睛]
最喜欢苏东坡的是他那种屡遭挫折却能够始终保持一种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苏东坡,一个让人念念不忘的名字,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名字,更是一个亦官亦民,为官为民的人物。在古代黑暗官场中,苏东坡以他特有的人格魅力,照亮着千百万普通劳动人民的心。
作家杨大侠杨科揭示,苏东坡在其忧患生涯中显示出来的“镇定、智慧、成熟”的个性魅力,也正是林语堂所极力欣赏和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