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瑶池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李商隐的诗里,常运用古代神话传说作为主要题材,借以表达其思想感情。这首诗和《嫦娥》都是如此。
首句中的“瑶池阿母”即西王母,《穆天子传》卷三记载,周穆王西游至昆仑山,在瑶池之上向西王母进酒,故云。关于西王母这个女仙人,我国神话古籍如《山海经》、《武帝内传》等都有记载,后来亦广为流传。《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周游四方经历,大部分不是神话,但写他会见西王母,则是一段神话。次句中的“黄竹歌声”见于《穆天子传》卷五,说周穆王周游至黄竹地方,看到挨冻的老百姓,于是作诗三章以哀之。第三句中的“八骏”也见于《穆天子传》,说周穆王周游四方,用八匹好马驾车。作者选取了这一段有名的神话故事以及周穆王有八骏和他在黄竹作歌等作为素材,重新组合,并充分发挥了想象力设想西王母敞开着雕花的窗子,盼望着曾经受自己“毋死”(不死)的祝福的周穆王重赴瑶池。可是令她失望的是,只听到周穆王留下来的“黄竹歌声”却不见人。这不禁使她有点迷惘了。她想,穆王有“日行三万里”的八骏,重来相见,是轻而易举的事,为什么还不来呢?仙人所不可解的事,却是人世间所不可避免的事,那就是周穆王已经死了。据《穆天子传》记:周穆王会见西王母时,西王母作歌相赠,有“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希望)子毋死,尚能复来。”周穆王回赠的歌里也说:“比及三年,将复而(你的)野”。诗最后一句用问句,含蓄不尽,耐人寻味。作者的用意是告诉人们,穆王终究是凡人,并没有因受过仙人的祝福而长生;而仙人对自己的神力也不免感到怀疑。从此可见,所谓仙人实际上也是虚妄的,不存在的。
这首诗的思想不仅在于攻破神仙之说的虚妄,还有其现实的意义。我们不妨把这首诗和作者的另外两首绝句——《汉宫词》、《汉宫》对照起来看,相传汉武帝也曾见过西王母,并千方百计寻求不死之术,而结果总是徒劳。《汉宫词》里说:“青雀西飞竟未回。”汉武帝曾看见一种青色的鸟,东方朔就夸夸其谈地说这是西王母的使者。《汉宫》里说:“王母西归方朔去。”这两首诗和《瑶池》所运用的艺术手法虽然不同,却同样表现了神仙之说是虚诞的这一主题思想。作者之所以在诗作中反复表现这一思想,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有不少帝王都大信方士之术,妄想长生不死。他见唐宪宗、穆宗、敬宗、宣宗,都服用长生药,且都执迷不悟,最后反而丧了生命。针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于是借古讽今,委婉地予以讽刺。
在艺术处理上,这首诗也别开生面,从西王母的角度着笔。他自信曾祝周穆王“将子毋死”,似乎穆王就可以长生了,但是穆王已死,她却朦然不晓,心里还揣着他“何事不重来”的疑团。这般的懵懂,还是什么仙人呢?而诗中却不点破,只用这个问句作结,留给读者自己去寻绎,从而得出否定神仙之说的结论。这正是虚中有实。短短的四句小诗,却包含了大量的思想内容。看来并无什么曲折之处,实际上经过精心构思的。
黄竹,地名。传用穆王游黄竹之丘,遇风雪,见路有冻人,作诗三章哀之。穆王:西周人。传他曾乘八匹骏马拉的车西游至昆仑山,西王母宴之于瑶池,临别对歌,相约三年后再来,但不久便死了。
【简析】:
这是一首情诗。在诗人的想象中,神仙也是渴望爱情的。
我们在李商隐的〈嫦娥〉诗中,提到后羿到昆仑山向西王母乞求长生不老仙药的故事。西王母的神话,常被中国的诗人引用,更有趣的是有关西王母的容貌、性别,历代的记载不同。虽然诗人所描述的西王母都是丰姿曼妙的女子,但事实上西王母的形貌,在现存最早的文献记载中,他只是一只人状、豹尾、虎齿而善啸的怪物罢了。我们就透过李商隐的另一首〈瑶池〉诗来探讨这则神话故事。
这首诗首句的「瑶池阿母」,指的就是王母。〈黄竹歌〉是穆王作的哀民诗,八骏是穆王所骑的八匹骏马,它们的名字是:绝地、翻羽、奔宵、起影、逾辉、超光、腾雾、挟翼。诗中的穆王是指周昭王的儿子满,在位五十五年。
诗的大意是说,住在昆仑山瑶池的西王母打开她美丽的窗子,这里是她当年宴请穆王的地,当她在窗边等待,希望穆王能够再来,却只听到人间传来穆王眼见天寒地冻,北风雨雪,路有冻人,心中悲悯,写下的哀民诗-〈黄竹歌〉,哀怨的歌声传到昆仑山,西王母心想,穆王的八匹骏马能够日行三万里,但是为什么穆王不再到昆仑山来呢?
有关西王母的记载,最早见于《山海经》〈西次三经〉:「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头上戴花),是司(掌管)天之厉及五残(瘟疫、刑罚的怪神)。」
〈海内北经〉的记载则说:「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王母取,食在昆仑北。」
这两则记载中,前一段所形容的西王母长相很可怕,后一段则增加了三只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同书〈大荒西经〉的描述较详细:「西海之南,流少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文尾,皆白处之(有白点)。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燃烧)。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这则记载对西王母所住洞穴周围的环境,又详细描述。《山海经》书中,有关西王母的神话,其记载大致如此。
其后《淮南子》〈览冥训〉有:「羿请不死之药于王母,姮娥(嫦娥)窃以奔月。」的说法,也就是我们上篇所讲的,这里对西王母的形貌没有说明。
但到了《穆天子传》中,对西王母的记载便有了很大的改变,《穆天子传》说:「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还)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再回到这里)』」。
这里的西王母已经由怪物变成一位会唱歌,会款待君王的主人了。而且还与穆天子相约来日再见。
再稍后的汉武故事中,有一段写西王母会见汉武帝,对西王母的描述更详细:「七月七日,上(指汉武帝)于承华殿斋,日正中,忽见有青鸟从西方来………是夜漏七刻,空中无云,隐如雷声,竟天紫气。有顷,王母至,乘紫车,玉女夹驭,戴七胜,青气如云,有二青鸟,夹侍母旁,下车,上迎拜,延母坐,请不死之药。」
这里的西王母是西方的王母,有玉女帮她驾车,有青鸟当她的从者。
《汉武内传》对西王母的形貌姿容,又有更生动的刻划:「王母上殿东向坐,着黄金褡襦(披风),文采鲜明,光仪淑目,帝灵飞大绶,腰佩分景之剑,头上太华髻,戴太真晨婴之冠,履元璚风文鸟,视之年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掩霭,容颜绝世,真灵人也。」
西王母的神话,流传到汉朝,便成为一位雍容华贵,风姿绰约的美丽仙女,与最初虎齿豹尾的怪物相差十万八千里。
李商隐诗中的西王母,等待穆天子再来瑶池,除了前所举《穆天子传》中记载外,《列子》周穆王中也曾记载说:「穆天不恤国事,不乐臣妾,肆意远游………遂宾于王母,觞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王和之,其辞哀焉。」二者可以互相比较。
李商隐用西王母的神话写这首诗,是带有讽刺意义的,诗中后一句「穆王何事不重来」,是以西王母唱歌邀请穆天子----「将子无死,尚能复来」,问穆天子如果没死,能不能再来瑶池作客?穆天子回答她,回去把万民安顿好,三年后会再来。然而西王母朝思暮盼,穆王没有再到瑶池,诗人故意用「何事不重来」的问句,便是讽刺人那有不死的,想求仙以求长生,毕竟只是妄想,用这种藉神话传说讽刺时事的写法,是希望对汉朝君臣迷信长生不死之术提出一些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