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别隆起
为秦岭-大别造山带的东段,也是华北和扬子两大地块之间的分界和衔接带。大别隆起经历过漫长复杂的地质作用过程,形成复杂的造山带结构构造,其中最主要的特征是横向上的不均一性,它是由许多条呈近东西向展布的复杂地质体组成。北侧的桐柏-磨子潭-桐城断裂可能为华北和扬子板块之间的缝合线。以该断裂带为界,以南属扬子板块被动大陆边缘。北大别在新元古代是靠近扬子板块的一个古岛弧,南大别花岗片麻岩可能代表新元古代(约750~850 Ma)沿扬子地台北缘裂谷环境下岩浆作用的产物。作为华北地块和扬子地块的中生代碰撞造山带,燕山期后成为隆起。
(二)下扬子拗陷
北东以黄栗树-破凉亭断裂为界,南界为高坦-周王断裂,它是震旦纪以来的拗陷区。在其演变过程中,内部结构不断变化、变迁,从而造成岩相-建造在纵向和横向上的急剧变化。震旦纪至早古生代由于地壳活动性较大,出现较多的次稳定型或非稳定型沉积,它们主要分布于边缘的次级凹陷中,而中间的隆起则几乎全为稳定型沉积,而且厚度也小得多。晚古生代以来,南北两侧拗陷逐渐消失,沉降中心转移到原来的隆起部位,接受稳定型沉积。
晚中生代以来,强烈的断块运动不但使先期形成的断裂再次活动,而且新生了大量的北北东向、东西向、南北向断裂,同时还使部分褶皱进一步复杂化。下扬子拗陷进一步分为北带、中带、南带3个次一级构造单元。
1.北带
位于下扬子拗陷北部,北西以黄-破断裂与大别隆起相接,南界为滁河断裂。古生代岩层沉积厚度超过7000 m,但不同时期是有变化的。震旦纪至寒武纪凹陷明显,奥陶纪至志留纪显示不明显,和其南侧的中带(沿江凹陷)几乎连成一体,沉积也全为稳定的台地相泥质碳酸盐建造和单陆屑建造。晚泥盆世至石炭纪随着沿江凹陷带的缩小又有所扩大并且沉降明显,而二叠纪以后渐趋消失,至三叠纪露出水面不再接受沉积。
2.中带(沿江凹陷)
分布于长江两岸,北以滁河断裂与江北过渡带相接,南以高坦-周王断裂与南带相邻。在下扬子拗陷中较长时间处于水下隆起状态,震旦纪至三叠纪地层累计厚度仅有2000~7000 m,但三叠系发育齐全,且分布广泛,厚度大。该区早震旦世隆起已很明显,沉积物厚度不足400 m,晚震旦世沉积是以局限台地相为主的白云岩,这种状态一直保持到寒武纪末,奥陶纪至志留纪北侧江北古都带退缩与沿江凹陷连成一片,接受了浅海-滨海碳酸盐和单陆屑砂质沉积。晚泥盆世以来被更次一级的隆、坳所复杂化。随着频繁的海水进退,拗陷范围时大时小,至晚石炭世才成为下扬子地区的沉积中心。三叠纪(尤其在中晚三叠世)其中心部位变成一条狭长的海槽,成为下扬子拗陷中唯一的沉降地带。
3.南带
该带占据了皖南大部分地区。大致以江南深断裂为南界与江南隆起相连。位于下扬子拗陷南部,自震旦纪开始一直到早石炭世都是拗陷内的一个重要沉降中心,晚石炭世后才渐趋消失,沉降中心逐渐向北西转移。震旦系至上志留统中部属次稳定型-非稳定型建造类型,磨拉式、杂陆屑、硅质页岩,远陆源硅泥质碳酸盐,复理式等建造较为典型,尤其是上奥陶统至下志留统出现了地槽型沉积,直至志留纪晚期,沉积物中才出现单陆屑建造,表明地壳从此逐渐趋向稳定。巨大的沉积厚度(震旦系及下古生界累计厚度已达12000 m以上)反映出过渡带的活动性质,晚古生代后表现为典型的地台型建造,但缺失中上三叠统。
(三)江南隆起
江南隆起带东起浙东,西止桂北,沿近北东方向延伸1500余千米,本次研究区只涉及江南隆起带东段,皖浙赣相邻区。北侧与下扬子拗陷带的江南过渡带为邻,南侧以宜丰-景德镇-屯溪断裂带与浙赣拗陷带相接。该隆起构造是在江南古岛弧变质地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江南型古元古界结晶基底和中元古界褶皱基底组成,经历了自中元古代以来的多次造山作用,虽然受到加里东-印支-燕山等后期构造的叠加和改造,但其主体属于中新元古代扬子地块和华南地块作用形成的俯冲碰撞造山带的一部分。被划分为九岭、障公山东西两个块体。
(四)浙赣拗陷
为钦州湾-杭州湾拗陷带的北东段,北自宜丰-景德镇断裂带,南至萍乡-绍兴断裂带南侧,即在两缝合带所夹持的浙赣古岛弧地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结构复杂,区内又可进一步分为犬牙交错的“两坳”(萍乡-乐平、浙西)、“一隆”(万年)的次级构造。
1)萍(乡)乐(平)坳陷:基底由演吉岭岩群下部组成,其上为华南型晚古生代以来盖层,被燕山期宜丰-景德镇逆冲推覆构造切割成一系列构造岩片。
2)万年隆起:是在衡山-万年加里东期推覆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详)燕山期隆起。广泛分布由演吉岭岩群上部组成的褶皱基底,晚古生代盖层零星分布。
3)怀玉坳陷:其主体是在浙赣古岛弧地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蓟县纪晚世洋岛型的张村岩群组成浙赣型褶皱基底,与江南型、华南型基底相比,比较年青,缺少结晶基底,其中夹杂较多洋壳残体,富于幔质,其上为青白口纪上统的火山-磨拉石建造组成过渡构造层,南华系及其以上为扬子型盖层,白垩纪时形成了信江红色盆地。怀玉山坳陷南部是在广丰微陆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夹持于萧山-上饶断裂带与萍乡绍兴断裂带之间,由中元古代田里岩组组成华夏型结晶基底,其上为青白口纪晚世晚期的陆相火山-磨拉石过渡型构造层以及南华系及其以上的扬子盖层。这种“华夏底、扬子盖”的特异结构,当是四堡运动时期华夏陆缘与扬子陆缘拼贴后,于青白口纪晚世裂解时残留下来的华夏微陆块(古岛弧)。
怀玉坳陷遭南北板缘消减叠覆,向西呈三角形尖灭。所以它是一个构造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