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这部伟大的作品是根据案例“科尼的故事”加工而成的。
1887年6月的一天,著名的法律活动家科尼到托尔斯泰家作客,讲了他担任彼得堡地区法院检查官时所经历的一件事:有一次,一个属于上层社会的年轻人奥尼找他,向他提出与一个叫罗扎莉娅的女犯人结婚的要求。经与年轻人交谈后,科尼了解到,罗扎莉娅的父亲是一家贵族地主的佃农。父亲死后,女主人收留她当女佣人。罗扎莉娅出落得非常漂亮。16岁那年,女主人的侄儿奥尼诱奸了她。怀孕后奥尼便把她遗弃了,随后又被女主人赶出家门,生活无着落,被迫沦为妓女。在妓院里因偷了酒醉的嫖客100卢布被带上法庭受审。当年诱骗他的奥尼此时正坐在陪审员席上,他认出这个不幸的妓女原来是自己当年肉欲的牺牲品,因此良心受到极大的谴责,最后决定同她结婚以赎罪;女犯人也呈文同意,不幸她却因患斑疹伤寒死在监狱的医院里,婚礼未曾举行。
科尼对托尔斯泰说,从那以后,奥尼不知去向,很多年之后,他竟在一张副省长的任命书上,看到了奥尼的名字,他当副省长了。
这个故事,使托尔斯泰极感兴趣,异常激动。托尔斯泰得到这一素材后,广泛收集相类资料,进行了全面的构思。
小说初名《科尼的故事》,采取主人公自述的方式,可是写作进展得很慢,托尔斯泰觉得越写越不满意。为此,他不得不数次停笔。
《复活》在创作过程中的困扰,主要是由于听来的故事尚未完全转变成心灵的要求,尚未找到表达思想的艺术形式。
法庭的场景在故事中占着显著的位置,为了写好法庭,托尔斯泰曾几次参观法庭开庭时的情形。在原来的故事里,罗扎莉娅因盗窃而受审是理所当然的,看不到丝毫“法律的谎言”和审判的不公正。托尔斯泰在小说中,把女主人改为无辜的,通过法庭对她的不公正审判来深刻揭露俄国当时的司法制度的荒谬性,这样就赋予了这部小说以丰富的社会内容,使小说的主题超出了道德和赎罪的范围。这是通往批判现存制度这一宏大主题的第一个阶梯,这个主题后来成了《复活》的主要枢纽。
《复活》的创作,前后长达11年,修改达20余次。尽管11年间并非都在写这部小说,但其艰苦程度仍是可想而知的。1899年,列夫·托尔斯泰除了紧张地校订这部小说清样之外,还专心写作小说的第三部,直到年终才完成了整个创作。
沙俄当权者对《复活》又恨又怕。他们不敢公开禁止这本书的出版,只好在出版审查时大加削砍。全书129章中最后未经删节而发表的只不过25章。直到1933年出版《托尔斯泰全集》时,读者才第一次完整地读到《复活》的全文。十月革命前,人们从未能读到完整无缺的原著。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当时俄土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这时托尔斯泰越发地关心人民的困苦。他积极地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础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作者参加1891 至1892年的赈灾工作,体会农民与地主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私有制。
托尔斯泰在相继完成了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之后,进入晚年的他世界观发生了根本转变,他的艺术批判力量达到了高峰,达到了“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清醒现实主义"。
这无疑是他艺术探索的结果,同时更是他精神探索的结果。以广大农民的眼光观察俄国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这是他晚期创作巨大批判力量的主要源泉。这在他的各种作品中,特别是长篇小说《复活》中表现得最鲜明、也最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