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磁化率的空间分布特征
从上述统计结果图表中可以看到:磁化率逐渐升高的趋势为ZK3<ZK5<ZK4<ZK1<ZK2。这是由于一方面洞庭湖区沉积物沉积的速率、粒度、沉积厚度是不均匀的,大致有由从盆地四周向中心(ZK1、ZK2)逐渐变快、变细、变厚的趋势。反映在周边区由于沉积厚度薄、粒度粗,土壤化过程相对较弱,因而磁化率值较低;另一方面反映了不同区物质来源、搬运、沉积过程和人类活动等的差异,东南的湘江(ZK3)与西北的长江(ZK4)、澧水(ZK5)相比,磁化率值较低,与地表第四纪红土磁化率在湘江流域较低的特征相似;而澧水区红土磁化率较高,沉积物中磁化率也较高,反映出物质来源的差异。前者,来源于南华地槽年轻的沉积岩——酸性岩类;后者,来源于扬子地台较古老的变质岩——偏基性岩类。但红土与沉积物的磁化率值比较,前者均为后者两倍左右(如前面第四章所述)。
2.磁化率随深度(时间)的变化
洞庭湖区钻孔岩心样品的磁化率随深度增加(或地层变老)的变化情况见表5-13。
表5-13 洞庭湖区钻孔样品磁化率随地层(时间)的变化 (单位:10-6)
由磁化率随埋藏深度的变化曲线研究发现,深部地层磁化率相对较低,而浅部的磁化率却相对较高,地层时代的愈老,磁化率趋低。这主要与沉积物的磁性颗粒含量有关,同时也受矿物种类、形态及颗粒大小影响。时代较老的地层比时代较年轻的地层磁化率低,主要原因可能是老地层长期受地下水作用,磁化率高的磁铁矿部分转变为磁化率低的赤铁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