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王昭君,我们也许只记得她曾经作为和亲的使者出使边疆,边疆的大雁惊讶于她的美貌都会不自觉地跌落。作为中国四大美女之中的“落雁”,王昭君拥有的东西,不只是美貌,还有不为我们所知的外交才华。
王昭君的出身呢,也不是贵族,和你我都一样,草根阶级。但是她凭借着自己的美貌,作为一名宫女招选入宫,成为了汉元帝的宫女。在汉朝的时候,和邻国的双边关系还是相当友善的。但是这时候,有个匈奴单于前来觐见汉朝的皇帝,希望能够迎娶一名公主,这样也更有利于两个国家建立更加友善的双边关系。
谁知道这么一个看起来一点都不过分的要求,却让汉元帝犯了难。要说当时的匈奴,对汉朝绝对是儿子对父亲一样的顺从。每年只需要汉朝给他们丝绸茶叶等物资,他们就会上供马匹牲畜等等一系列中原稀缺的资源,这种外交关系下,这么个要求,确实无可厚非。
但是这汉元帝的女儿,也就是真正的公主们一听要嫁到匈奴这么个又偏远又荒凉的地方,丈夫又是个不通文采只知道打打杀杀的抠脚大汉,跟汉朝那风度翩翩的美少年们简直差了不知道多少条街,于是全都不愿意。
当然,这样的情况也并非没有先例,和亲一般路途遥远条件艰苦,往往公主们都不愿意承担这份责任的时候,解决办法也就来了。汉元帝在宫女中招募愿意主动前往的人,赐给她们封号,作为公主和亲。
王昭君就是这样,接受了自己的使命。她在宫中并不受宠,不过是作为一个普通的侍女,大概也觉得在宫中虚度光阴不过是浪费青春。若是去和亲,不光可以为国家做出贡献,也能够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别的宫女都避之不及的和亲,她主动站了出来,坦然接受。
王昭君到达匈奴之后,还是为了更加友好的两国双边关系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的。她把中原的很多文化知识教给匈奴人,让他们的生活生产变得更加容易。在她还活着的时候,匈奴人民都把她当做是天女看待,对她也非常的恭敬。
中国古代的时候,为了平息种族之间的战乱,常常会以强大的武力和联姻各种方法来摆平,王昭君就是为了不引起两族之间的战争,而被迫联姻。
在那个时候,为了不引起战乱,那时的汉国帝王把她嫁给了匈奴韩邪,而后还为他生了个大胖小子,然而,这个来单于在不久之后就去世了,而在他去世之后,匈奴让她转嫁给新继任的单于,而这位新继任的单于正是老单于的儿子,是他与另外的老婆生的儿子复株累,对于这样的事情她表示无法接受,并上书给当时大汉的帝王,请求回到家乡,但却是被驳回了,收到的回复只有三个字“从胡俗”,也就是说让她接受匈奴的安排,转嫁给自己的这个儿子,这样的情况下,她也就没有任何办法了,一个人远在他乡,又得不到背后力量的支持,也就只能是同意了。
王昭君嫁出去后,汉匈两族团结一致,互帮互助,“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时,王昭君以大局为重,忍受极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又死,昭君自此寡居。
这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当时的大汉国力软弱,在任何地方都比不上匈奴,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也就不得不像匈奴低头了,以和亲来避免战乱,以“从胡俗”来避免纷争,可以说为了家国的长久利益,也就只能是选择牺牲这样一位弱女子了。当然以上这些都是小编往好听了说的,其实说白了,就是当时的帝王为了自己在帝王之位上能坐的比较安稳,另外就是在当时,女人在地位上来说,本来就是比较低下的,时常会有以女人为筹码来做交易的例子。
之所以王昭君嫁给这个儿子,是因为这个儿子不是她的亲生儿子,而是去世的单于和其他老婆的儿子,并不存在血缘关系,也因为了平息战乱也只能这样。
原来匈奴人有一个习俗,那就是“父死娶母,兄死娶嫂”。就这样,王昭君迫不得已的嫁给了自己的继子,又在自己的继子死后嫁给了继子的兄弟为妻。
王昭君嫁过去多年以后,老单于不幸离世,她就继续嫁给了匈奴的新任单于,即是王昭君在匈奴那边的儿子,这个儿子并非王昭君亲生,是老单于与其他女人生的,不过该儿子等于是匈奴“太子”,按传统继承王位,而匈奴当时的传统习俗是,老单于死后继任的新单于会把父亲的一切继承过来的,其中包括父亲的妻子也就是王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