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最大的赢家,有哪些关于司马懿的故事?

2025-04-27 20:00:2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1、司马懿受遗二主,佐命三朝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后,曹操败北,势力减弱。孙权势力达到交州地区,刘备也乘机占有包括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皆在今湖南境内)的荆州江南部分。孙权和刘备的势力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势已逐渐形成。

2、装病拒曹

曹操当时刚打败袁绍不久,急需人才,听说司马懿很有才干,便征聘他出来做官。司马懿得知消息后,觉得曹操是宦官之后,不愿意屈节侍奉他。但他又不敢公开拒绝曹操,便假说自己患有风痹病,起居不便。曹操怀疑司马懿是有意推诿,秘密派人在夜间查看。

司马懿事先得到消息,整日整夜都躺在床上。夜静更深时,那人潜入司马懿卧室,然见他直挺挺地躺在床上。那人仍不放心,拔刀向司马懿挥去。眼见利刀夺命,司马懿只是睁大眼睛看着那人,身体依然坚卧不动。那人这才相信司马懿果真得了风痹病,收起佩刀,回去禀报了曹操。

曹操当了丞相急于网罗人才,就又想起了司马懿,决定再次征聘他。他对使者说,如果司马懿再不应召,就把他抓起来。司马懿知道,曹操虽然爱才,但对恃才傲物、不肯亲附自己的人,却是不能容忍的。司马懿害怕被杀,只得乖乖离家应召。

扩展资料

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因曹操出身“赘阉遗丑”,司马懿一度拒绝曹操授予的官职,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因司马懿曾支持曹操称帝,所以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帮助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

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于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遭到曹爽排挤,升官为无实权的太傅。

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洛阳。自此,曹魏的军政权力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率军擒斩孟达,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

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病逝,享年73岁,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司马懿在魏明帝大修宫室之际他也加以劝谏,魏明帝驾崩后他奏请罢修宫室,雕玩物之人力,节用务农,使天下欣赖。

识拔人才上,司马懿从寒门中提拔了邓艾、王基、州泰等人才,如虞预所说,经略之才可谓远矣 。在扳倒曹爽后,司马懿或以剿杀,或以监禁的方式削弱曹魏宗室力量,为日后其子孙篡魏开晋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懿

回答2:

1、征召入仕

建安六年(201年),郡中推荐司马懿为上计掾(佐理州郡上计事务的官吏)。当时曹操正任司空,听说司马懿的名声后,派人征辟他到府中任职。

司马懿见东汉政权已经被曹氏控制,曹氏又是阉宦之后,不想屈节在曹操手下,便借口自己有风痹症,身体不能起居而不出仕曹氏。曹操不相信,派人夜间去刺探消息,司马懿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像真染上风痹一般。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为丞相以后,使用强制手段征召司马懿为文学掾。曹操对使者说,他如果还和以前一样躺在床上不出仕,便将他逮捕。司马懿听说后非常畏惧,只得就职。

曹操让他与太子往来游处,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等职。

而据《魏略》则记载,司马懿好学,曹洪自以为才疏,想让司马懿去帮助他,司马懿耻于和曹洪来往,假装拄拐不去。曹洪记恨司马懿,去跟曹操打小报告,曹操征召司马懿,司马懿立刻扔了拐杖去见曹操为其效命。

曹操逐渐察觉司马懿“有雄豪志”,又发现他有“狼顾之相”,心里很忌讳。

因此对曹丕说,司马懿不是甘为臣下的人,必会干预我们的家族之事。但因曹丕和司马懿关系很好,总是维护他,而得以无事,于是,司马懿勤于职守,废寝忘食,遂使曹操安心。

2、辅政平乱

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十一月,曹丕登皇帝位,史称魏文帝。曹丕登基后,任命司马懿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

黄初二年(221年),免去督军官职,升任侍中、尚书右仆射。黄初五年(224年),曹丕伐吴,临江观兵。

司马懿奉命镇守许昌,并改封司马懿为向乡侯,转抚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司马懿力辞不受,曹丕说:“朕夜以继日处理国家大事,没有须臾片刻的休息时间。如今册封你不是加以优荣,而是要你为我分忧。”

黄初六年(225年),曹丕再次大兴舟师伐吴,命司马懿留守许都,对内镇抚百姓,对外为大军提供军资。临行,曹丕下诏给司马懿说:“我深深地担心后勤和朝内之事,所以将这些大事委托给你。

历史上曹参虽多有战功,但是萧何在后方的支持才更为重要。

如今你留守后方,使我无西顾之忧,这可行吗!”之后曹丕由广陵(今江苏扬州广陵区)回师京都,又下诏对司马懿说:“我向东用兵孙权,你该总理京都洛阳的事情;我在洛阳,你则应当总理东征孙权的战事。”于是又命司马懿留镇许昌。

黄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病重。临终时,令司马懿与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为辅政大臣。

曹丕对太子曹叡说:“在这里的三位重臣,一定不要怀疑他们。”曹叡即位,改封司马懿为舞阳侯。孙权得知魏文帝去世后,于八月出兵攻魏。

命诸葛瑾、张霸兵分两路进攻襄阳,亲自率军进攻江夏郡(治石阳县,即今武汉黄陂西南)。司马懿击退了孙权,又击败诸葛瑾,并斩杀张霸,斩首千余级。十二月,司马懿升任骠骑将军。

3、擒斩孟达

227年 - 228年孟达两次为与曹魏敌国蜀汉相呼应而对曹魏的两次反叛。228年,叛乱被魏将司马懿平定。诸葛亮发兵进入曹魏。孟达被说服重归蜀汉,并受命攻洛阳。

孟达计划协调进攻洛阳,迅速灭魏,但不曾想,司马懿在未得朝廷许可的情况下攻新城,将他击败。另外,孟达对帐下申耽、申仪等的将领叛变也猝不及防,这些将领将他的计划泄露给了正聚集军队准备面圣的司马懿。

诸葛亮派出一小股远征军为援助,孙权也从南方派出了一支军队。司马懿进逼孟达,很快在援军到来前平定了他的叛乱。

4、平定辽东

魏灭燕之战,为景初二年(238年),三国时期曹魏讨伐公孙渊的一场战役。

东汉末年以来群雄割据,公孙氏一直占领着辽东地区。随着曹操统一北方的进程加快,一度依附于魏国,但始终离心离德,暗中与东南的吴国政权勾结。

景初元年(237年)七月,公孙渊自立为王,是为燕国,并在魏国边境进行骚扰。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派时任太尉的司马懿讨伐公孙渊,双方在襄平展开激战,八月城破,公孙渊被俘。自此辽东地区直接归于魏国统治。

5、高平陵事变

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

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挤,迁官为无实权的太傅。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坟,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司马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新城之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魏灭燕之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高平陵事变

回答3:

三国时期,魏蜀之战,魏平西都督司马懿夺取了要塞街亭。诸葛亮因马谡大意失街亭正自责用人不当。此时司马懿大军逼近西城,不巧诸葛亮已将兵马调遣在外,一时难以回来,城中只有一些老弱兵丁。危机之中,诸葛亮自坐城头饮酒抚琴,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司马懿兵临城下,见城门大开,几个老兵在扫地,耳听诸葛亮琴声镇定不乱,心中疑惑,不敢贸然进城,自退二十里路观察。及至探明实情返回时,赵云率大军已到,司马懿中了诸葛亮的空城之计。

回答4:

传说,诸葛亮算就:在他死后,司马懿要挖他的墓找他算账,就造了一百座坟台,还找了一块磁石碑,刻上字,嘱军士立在第一百座墓前。

  司马懿和诸葛亮打了一辈子仗,总没讨到便宜,连空城计都未能识破。诸葛亮死后,司马懿果真想把他挖出来,鞭尸以解心头之恨。司马懿指挥军士一连挖了九十九座坟台,也没有找到诸葛亮的遗骨,自愧不如诸葛亮神机妙算。于是在诸葛亮的第一百座坟台前长吁短叹,慢慢向着坟前的大墓碑走去。刚到墓前,司马懿不由自主,象有人拉着一样,“咚”的一声,跪在墓前,动弹不得。他哪里知道,这是因为自己穿着铁铠甲,受磁碑吸引的缘故,还以为是诸葛亮的阴魂拉住了他,又惊又怕,连忙磕头,直喊“孔明饶命!”喊了一会,不见回音,抬头一看,碑上赫然一行大字:“吾逝,司马懿必跪降!”只气得司马懿七窍生烟,咯血而死

回答5:

司马炎的确是大赢家,但他本来可以做得更好。如无石、王比富事,共秦论功不较多。司马懿是哪门子的“人生”赢家?这个说法我非常不解。仲达装孙子大半辈子,年过七十,方才过了把独揽大权的瘾。这还不如武侯呢,起码诸葛亮与刘备是鱼水之交从不必提心吊胆(让关、张都嫉妒)、先主死后在蜀国更是十年说一不二。至于子孙有多发达,人都死了,如何知道?司马昭的权倾天下度大体相当于曹丞相,但是从兄弟关系而言其实更像孙权,也难怪《三国志1》当中设定司马昭运势100、孙权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