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的环境,自行车配置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个人的实力,个人的身体情况以及技术!自行车只是辅助的作用,骑车技术是内因,希望以下的方法对您有所帮助!踏蹬动作是自行车运动中关键的技术动作,也是最复杂、最难掌握的动作。良好的踏蹬技术可使运动员以最小的
能量消耗得到尽可能大的功率,达到高速度。为此,自行车运动员一定要在改进踏雕技术上狠下功夫。
踏蹬动作的用力分析
踏蹬动作是周期性运动,即在一个固定范围内,以中轴为圆心,以曲柄为半径,重复地进行运动。我们以一周为例,来进行受为分析:
当脚踏蹬到与地面垂直的A点时,作用力F的方向通过中轴(支点),它的力臂等于零,力距也就等于零,因此不做功,也就无法使自行车前进。我们称它为上死点(上临界点)。
当脚踏到B点时与水平面成45度,作用力F的方向如图所示。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作用力F可分为F1(与脚蹬杆垂直)与F2(沿脚蹬杆)两个分力。分力
F2的作用方向通过支点(中轴),力矩等于零,只有F1才能作功。这时,产生动力矩M=F1Xd。因此,我们应设法加大分力F1,减少分力F2
。因为F1=F·
COS0,所以,0减小,F1越大,当0角为零时,COS0=1,F1最大,此时F1=F。由此可知脚的用力方向应尽量与脚蹬杆成垂直。其踏蹬方法应该是,脚跟下垂,脚尖稍稍抬起。
当作用力F与脚蹬杆处于垂直部位时,动力矩M=F·d,力矩最大,这是运动员踏蹬用力的最重要阶段。
当脚蹬转到D点时与图8所示的B点相似,
只是方向有所变化,所以脚的用力也应随之改变。这时脚跟应向上抬起,脚尖下垂一些。
当脚蹬转到E点时作用力F的方向又通过支点(中轴),动力矩为零。我们称它下死点(下临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