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为何对菊花情有独钟

2025-04-03 15:37:51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因为陶渊明喜欢隐逸,做隐士。菊花就是在百花开放的时候不开,等到秋天,没有花的时候它才会开放,也就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且它有迎寒斗霜的品质。大概就是这个吧。。。

回答2:

托物言志,寓意品行高洁,不与俗世同流合污(菊花秋天盛开,不与多数春花同时)

回答3: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可以说是和菊花有不解之缘。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最有名的像他的《饮酒》诗里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有“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菊花对于陶渊明,是一种人格的化身。诗人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以致后人将菊花视为君子之节、逸士之操的象征。
陋室铭:“陶渊明独爱菊。”
桃花源记: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纷的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深刻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有切身的体会,于是构想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陶渊明虚构这个故事表现了对田园美好社会的向往。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因此在这篇文章里,他既通过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又以渔人的复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这个现实世界之中。要寻找它就只能飘然高举,《桃花源诗》最后说的“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就是这个意思。不过这也仅仅是意愿而已,谁办得到呢?由此看来,刘子骥之后而无人“问津”,似乎也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