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西方的民族
由于西方国家众多,各国家的民族要额不同样,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如英国主要民族:英格兰人、苏格兰人、威尔士人、爱尔兰人
美国主要民族中美国人的血统以德国裔最多,占15.2%。其次是爱尔兰裔,占10.8%。非洲裔名列第三,占8.8%。名列美国人十大血统的还有英国裔,8.7%;墨西哥裔,6.5%;意大利裔,5.8%;波兰裔,3.2%;法国裔,3%;美国印地安裔,2.8%;苏格兰裔,1.7%。
有中国血统的美国人占0.9%(其中含台湾0.1%),菲律宾血统也占0.8%,韩国血统占0.4%。
二、关于西方
西方,指西边或西边的地方;亦指位于西半、北半球的国家。指欧洲美国加拿大各国。
也即指位于西半、北半球的国家、欧美各国。
三、当代西方主要国家人口及民族构成
1.英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英国在族裔方面是同质性社会,除主体民族的白人(英格兰人、苏格兰人、威尔士人和爱尔兰人及其他地区的白人)之外的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1%。
二次大战结束后,随着大英帝国的瓦解,大量非英裔人口涌入英国,并主要聚居在大城市中。英国2010年人口为6226万人,其中英格兰地区为5223.4万人、苏格兰地区为522.2万人、威尔士地区为300.6万人、北爱尔兰地区为179.9万人。
英国的民族构成比较复杂,在官方统计中,政府将全国居民以族群(ethnicgroup)划分为十一大类别。根据英国2001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的人口民族构成为:主体民族是白人,占总人口数的92.1%;少数民族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9%,其中印度人为1.8%,巴基斯坦人为1.3%,孟加拉国人为0.5%,华人为0.4%,其他亚洲人为0.4%,加勒比裔黑人为1%,非洲裔黑人为0.8%,其他黑人为0.2%,其他民族或种族人口为0.4%,混血民族或种族人口为1.1%。
2.意大利
意大利政府基于本国复杂而丰富的社会、地理历史情况的实际,没有以共同的民族或种族起源作为民族识别的关键,而是以涉及文化、宗教、语言等方面的“标准”来划分民族的。2008年意大利人口为5985万人, 其中主体民族意大利人约占93%。
少数民族主要由土著居民(世居少数民族)以及非土著居民(外国移民)两部分构成。土著居民指的是基于民族历史和语言特征而识别的少数民族,包括以下12个:佛朗哥-普罗旺斯人、加泰罗尼亚人、弗留利人、奥锡坦人、撒丁岛人、拉迪恩人、阿尔巴尼亚人、德国人、法国人、希腊人、斯洛文尼亚人和克罗地亚人。在1948年意大利宪法中就有关于保护上述12个民族语言文字的条例,并且1999年和2001年,意大利政府又通过一系列法律强调这些民族在社会和文化上的权利。非土著居民指的是基于移民来源地与移入时间等特征来识别的少数民族,因此,也通常称之为新兴少数民族,其主要包括来自亚洲、非洲、美洲和澳洲以及欧洲大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移民。根据意大利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月1日,意大利移民人口为4570317人,占全国人口总数60813326人的7.5%。
3.法国
2008年法国人口为6205万, 其民族结构主要由世居民族和移民两部分构成。其中,世居民族主要包括法兰西人、阿尔萨斯人、布列塔尼亚人、科西嘉人以及加泰隆人和巴斯克人等,移民主要包括阿拉伯人、非洲裔黑人、欧洲裔、亚裔等。由于法国现行宪法(2008年7月23日由现代的第五共和国最后修改宪法第〔2008-724号〕)第二条宣称:“法兰西是不可分的、世俗的、民主的和社会的共和国。它保证所有公民,不分出身、种族或者宗教,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它尊重一切信仰。”因此,确切地说,法国没有民族政策以及专门协调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政府机构,政府也没有将民族成分以及宗教信仰列为人口登记和普查的内容,更没有关于少数民族人口情况的官方数据。但据全法阿拉伯法国人协会、黑人法国人协会等非政府组织的保守统计,2008年全法大约有400万到700万阿拉伯人、300万到500万黑人以及15万亚裔。鉴于此数据是保守估计,那么若以最高数字统计,少数民族人口已经占到法国总人口的22%。
关于法国的民族构成的基本状况,另一项更早之前非官方研究数据则更能说明情况:1995年法国人口为5810万,其主体民族法兰西人约有4893万人,主要少数民族为阿尔萨斯人约有150万人、布列塔尼亚人约有370万人、科西嘉人约有30万人、加泰隆人约有16万人、巴斯克人约有17万人、其他民族或各国移民(阿拉伯人及非洲人、欧洲裔、亚裔)约有334万人。 由此可见,法国实际上亦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4.西班牙
西班牙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构成主要由主体民族、世居少数民族以及移民三个部分组成。据统计,2010年1月1日西班牙户籍登记的人口为4702万,其中移民人口为574.77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2.12%。
主体民族为卡斯蒂利亚人即西班牙人,约占除外国移民以外人口总数的73%。其他少数民族共有20个,其中最主要的有:加泰罗尼亚人、加利西亚人和巴斯克人,分别约为除移民以外人口总数的15%、7%、5%。
5.美国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其民族构成主要由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及其后裔和当地土著居民构成。可以说美国是世界上民族构成最复杂的国家之一。美国联邦政府按照“种族”(Race)来分类国内不同民族群体。1790年美国第一次人口普查中就已有关于“种族”的调查问题。尽管按照种族分类方法来统计民族群体的作法一直以来饱受民众争议,但美国政府坚称:种族分类方法反映美国社会的具体情况,而不是生物学、人类学或遗传学定义,并承认这种分类包括种族、祖籍国或社会文化群体。由于美国的人口普查中关于族属的登记采取的办法是“自报家门”,每次普查登记表的族属项目又并不一致,所以时常造成统计数字和比例的混乱。
根据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美国总人口数为3.08亿,其中在单一种族中,各种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分别为:白人为72.4%、黑人或非洲裔美国人为12.6%、印第安人和阿拉斯加土著人为0.9%、亚裔为4.8%、夏威夷和其他太平洋岛屿土著人为0.2%、其他种族为6.2%;两种或两种以上种族(混血)人口占总人口数的2.9%。同时,与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十年间,美国少数种族、民族的人口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白人,其中亚裔人口增长最快,达到43.3%。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政府从1970年人口普查开始注意白人中的拉美裔(西班牙语和拉丁裔)人口数,并在1980年普查中将拉美裔人口从之前“白人”统计项中划为“其他”项中。这显然是有意注重在美国人口中快速增长的拉美裔人口,以及在白人社会中非拉美裔白人与拉美裔白人之间所存在的显而易见的文化差异。按照“自报家门”原则统计,1980年美国拉美裔人口为206.2万人,仅占总人口数(1.88亿人)的0.9%;2000年拉美裔人口为3530.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2.5%;2010年拉美裔人口增加到5047.7万人(包括混血但仍自认为拉美裔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6.3%。2000至2010年,拉美裔人口增加1517.2万人,增幅高达43%。目前拉美裔人口总数已经超越黑人成为最大的少数民族(尽管它并没有被列为政府人口普查种族标准中的一类,而是单独列出一项进行调查)。与此同时,非拉美裔白人十年间人口仅增加226.5万人,增幅仅1.2%。
据2008年美国普查局预测:到2050年美国少数种族、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达到54%,其中拉美裔人口将达到总人口数比例的30%。
毋庸置疑,随着美国人口中种族、民族结构的逐渐变化,势必会对美国未来的族际关系乃至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如同美国建国230多年以来历史所呈现出来的一样。
四、西方主要国家民族问题
1.英国
英国目前主要的民族问题有二:其一是北爱尔兰和苏格兰民族主义问题;其二是少数民族、种族歧视问题。前者主要是由于传统文化和宗教因素差异,造成了苏格兰人和爱尔兰人对受到英格兰人在历史上长期统治以及对其文化、宗教控制的不满,主要表现为这两个地区要求更大程度的自主权甚至是谋求独立建国。后者则主要是由于英国长期以来奉行的种族主义政策所造成的,主要表现为民族种族的隔阂、歧视和暴力的族际冲突。
2.美国
由于美国历史上长期奉行臭名昭著的种族主义政策,使其国内民族种族暴力和民族种族歧视在全球声名远扬。不可否认的是,自从20世纪60年代,随美国民权运动的开展,以及《民权法》的实施,美国的种族主义受到重创,制度性歧视已经不复存在。同时,在包括“反歧视行动”优惠政策在内的一系列针对少数民族种族的政策实施作用下,黑人、印第安人、亚裔等少数民族种族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明显提高。因而近些年来,许多美国人认为“反歧视行动”已经取得成功,不再需要继续下去,甚至有些州政府,譬如加利福尼亚州早在1996年就通过“209议案”,取消了该州对少数民族提供的优惠政策。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由于种族主义思想根深蒂固,目前全美仍有许多“白人至上”组织。例如旧金山至今活跃着至少三个“白人至上”团体,这些团体以攻击少数族裔和外来移民为主业。针对包括黑人、“二等白人”拉美裔、亚裔以及印第安人等民族种族歧视问题仍旧是美国社会中最突出的民族问题,美国民族种族间隔阂、矛盾、冲突仍然存在。尤其在“9.11”事件之后,针对穆斯林群体的偏见、歧视有增无减。美联社2010年5月20日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美国,有61%的受访者认为拉美裔受到明显歧视,52%的受访者认为黑人受到明显歧视。《纽约时报》2010年10月28日的调查显示,60%以上的拉美裔居民表示,歧视已成为了他们每天面临的主要问题,近3年来这一问题已更加严重。
据调查,在纽约市,15-29岁的黑人男子最容易成为凶杀案的受害者。这一群体还不到纽约市人口的3%,但却占到了2010年所有凶杀案受害者人数的33%。根据美国联邦调查局报告显示,2010年美国共发生6628起仇恨犯罪案,其中2201起针对非洲裔,534起针对拉丁人,575起针对白人。基于种族偏见、宗教偏见和族裔偏见的分别占47.3%、20%和12.8%。美国进步中心2011年8月发布的报告显示,过去10年,美国七个基金会动用逾4260万美元在美国煽动反穆斯林仇恨。
同时,由于美国长期的种族主义政策所造成的民族种族间结构性差异依旧,少数民族种族在教育、就业、收入等诸多方面“事实上的不平等”现象仍然存在。例如在教育方面,2005年美国白人大学及以上学历人口比例为28%,而黑人为17.6%、拉美裔仅为12%。与白人相比,黑人和拉美裔人口大学及其以上学历人口比例分别相差10.4和16个百分点。而这个差距在2000年分别是9.6和15.5个百分点;在1990年分别是10.4和12.8个百分点;而在1980年分别是8.7和9.5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在过去25年里,黑人和拉美裔的高学历人口比例与白人相比,差距不是缩小而是在逐渐扩大。在收入方面,20世纪60年代以来,黑人和白人间收入的不平等虽然有了缩小,而财产不平等却实际上扩大了。例如1972年美国黑人-白人收入比为57.5%,1990年为58.4%,2000年增长到66.3%,2005年又回落到61%;而黑人-白人家庭净资产比1991年为10.4%,到2004年降为9.9%。此外,随着2000年以来美国经济又一轮衰退,特别是受2007年“次贷危机”以及之后全球经济危机影响,美国社会中民族种族间的结构性差异再次凸显。例如在失业率方面,1999年美国白人失业率为3.7%,黑人为8.0%,拉美裔为6.4%;2004年白人失业率为5.0%,黑人为10.1%,拉美裔为7.0%;2009年白人失业率为9.5%,黑人为15.7%,拉美裔为13.1%。十年间,美国白人失业率上升了5.8个百分点,黑人为7.7个百分点,拉美裔为6.7个百分点。由此至少可以看出,在这一轮经济衰退的过程中,黑人和拉美裔比白人更容易失业。再如2000年美国白人贫困率为7.5%,黑人为22.1%,拉美裔为21.2%;2006年白人贫困率为8.2%,黑人为24.9%,拉美裔为24.3%;
2010年白人的贫困率为9.9%,黑人为27.4%,拉美裔为26.6%。十年间,美国黑人和拉美裔贫困人口不断增加,且人口贫困率上浮皆高于同期白人水平。总之,近几年来美国社会中民族种族的结构性差异的再次扩大,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民族种族个体间的隔阂、偏见甚至歧视,从而影响美国社会中的族际关系的和谐发展。而随着美国人口中少数民族种族人口比例的不断升高,美国的民族种族歧视问题将会再次受到世界关注。
参考资料:http://tieba.baidu.com/p/2782429599
第一节:古典史学(公元前的古希腊时代)
1、希罗多德与“社会文化史”传统的开创。
人本意识、世界史眼光和存真存疑的批判原则,奠定了西方传统史学的优良传统。
2、修昔底德与“政治军事史”传统的确立。
将人类历史独立于天神之外的历史观念,成为西方建立科学的历史学的基础。
3、古典史学思想的发展特征:
(1)倒退的、循环的历史观念。
(2)人本主义思想。
(3)“世界主义”思想。
(4)尚未取得相对独立的学科地位。
第二节:基督教史学(公元5世纪——14世纪的黑暗时代)
基督教史学理论的价值:
1、系统提出了历史“统一性”和世界史的观念。
2、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历史直进观”和“历史进步论”。
3、提出善恶冲突推动历史进步的“历史动力观”。
3、创立体现历史线形发展的公元纪年法。
代表人物:奥古斯丁、攸西比厄斯。
第三节:近代资产阶级史学(14世纪——19世纪末)
一、人文主义史学(文艺复兴时期14——17世纪)
人文主义史学理论的特征:
(1)恢复古典史学的人文主义精神。
(2)重新强调历史的垂训意义。
(3)重视历史叙述的体例。
重要流派:“修辞学派”、“博学派”。
二、理性主义史学(启蒙时代17世纪——18世纪末)
理性主义史学理论的特征:
(1)强调人类的理性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2)主张探索历史的发展规律,以理性的眼光来审视历史和评判历史。
(3)提倡突破狭隘的政治军事史,注意广义上的社会文化史。
(4)提出系统的历史进步理论。
代表人物及其著作:伏尔泰《论世界各国的民族精神、礼仪和风俗习惯》、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纲》、康德《从世界主义者角度看世界历史观念》、维柯《新科学》
三、浪漫主义史学与历史主义(十九世纪)
浪漫主义史学理论的特征:
(1)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继承性。
(2)关注历史发展的个性和独特性。
(3)提倡用情感来取代理性,反对用抽象的理性原则来概括历史。
(4)注重伟大人物和政治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历史主义是浪漫主义史学的一个最重要内容。历史主义的鲜明特征:
(1)人类历史是有机发展的过程,有着不可割断的历史连续性。
(2)对历史现象要以同情的、理解的态度加以研究,进行历史的分析,具体了解个历史时期的特点,承认它们存在的合理性。
(3)世界历史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不能用一般性的世界历史模式代替各民族具体的历史研究。
维柯的《新科学》开创了世界历史主义。
赫尔德的“文化的历史主义”。
兰克与“政治的历史主义”。
四、历史哲学 (十八世纪以后)
所谓的“历史哲学”,即是对历史进行哲学的思考。指的是人们对于历史不应该只以堆积史实为能事,还应该达到一种哲学的或理论的了解。
近现代的历史哲学一词,专指西方唯心主义的历史哲学。唯物主义的历史哲学则一般通称为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在唯心主义方面,历史哲学一词的涵义和内容,也随着科学观念和哲学观念的变化而经历长期不断的演变,其演变的趋势是从思辩的走向分析的。大体上,前者要回答的问题是:历史演变的规律或规划是什么?而后者要回答的问题是:历史知识或理解的性质是什么?
思辩的历史哲学——重要探讨整个人类历史的特征、意义模式和规律等。是试图在一大堆貌似杂乱无章的历史事实的背后,寻求出理性的原则、规律和意义来。(前面所述各派大体上都属于思辩的历史哲学。)
思辩的历史哲学特别关注的问题:
(1)历史运动的模式。认为人类历史是不断进步的。
(2)历史发展的动力。看法不一,或认为是人的理性,或认为是复杂的人性,或认为是英雄人物。
(3)历史进程的目的和意义。认为历史发展有明确的目的和终极意义。
代表人物:维柯、伏尔泰、赫尔德、康德、黑格尔,以及斯宾格勒和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史观。
分析的历史哲学——着重阐释历史学研究本身特有的性质、方法、价值或作用。其出发点是:要理解历史事实,首先就要分析和理解历史知识的性质。历史哲学的任务应该应该就是(或者至少、首先而且主要的就是)对历史的假设、前提、思想方法和性质进行反思。
分析的历史哲学关注的问题,更多的是历史认识是什么,而不再是历史本身是什么;更多的则是人们是怎样在认识历史的运动的,而不再是历史自身是怎样运动的。对于分析的历史哲学来说,更重要得多的问题已经不再是对历史本身的探讨和解释,而是对历史学的探讨和解释。
代表人物:布莱德雷、狄尔泰、克罗齐、柯林武德、波普尔等。
四、实证主义史学(十九世纪后半期)
实证主义史学理论的特征:
(1)主张依照自然科学的模式建设历史学,力图使史学成为像自然科学那样追寻“一般法则”的科学。
(2)努力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反对历史研究的“个体论”倾向。
第四节:当代西方史学(20世纪以来)
一、当代西方史学形成的特征:
1、从传统的“叙述型”转向“分析型”。即用“问题史学”代替“叙事史学”。
2、从研究“显要人物”(精英人物)的活动为中心,而转向研究普通人和“社会底层的力量。
3、从狭隘的政治军事史转向探求社会历史的“总体”与“结构”。
4、从个人在故纸堆中扒梳史料的手工业方法转为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技术。
5、坚持史学研究采取跨学科的方法,借鉴和吸收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历史。
二、当代西方史学的发展脉络、主要流派及其理论:
(一)“新史学”的开端
法国卡尔。兰普勒特最早提出“新史学”这一口号;法国亨利。贝尔创办《历史综合评论》;美国鲁滨逊与“新史学派”的建立。
(二)法国年鉴学派(三个发展阶段)
1、创建阶段(1929——1945年)。代表人物是费弗尔和布洛赫。这一阶段奠定了年鉴学派的基本理论:
(1) 反对传统史学迷信史学和史料的倾向。
(2) 提倡“总体史学”。即强调历史研究的对象包含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3) 反对历史研究以精英人物为中心,大力倡导“从下往上看的史学”,主张着重研究下层的普通大众的历史。
(4) 主张史学要按科学的程序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用“问题史学”代替“叙事史学”。
(5) 坚持史学研究采取跨学科的方法,借鉴和吸收其他学科的方法来研究历史。
2、第二发展阶段(1945——1968年)
是年鉴学派“制度化”和深化阶段。代表人物为布罗代尔(1902——1985)。
布罗代尔理论代表作:《历史和社会科学:长时段》、《菲力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
布罗代尔的基本思想是“三段论”(历史时间的理论):认为历史时间可以分为相互联系的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分别表述三个不同层次的历史运动,而其中的长时段历史也就是结构史,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长期的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借助于长时段历史观,才能够更深刻地把握和理解人类生活的全貌。
3、第三发展阶段(1968年以后)
打出“新史学”的旗号,从此被称为“年鉴——新史学派”。代表人物是勒高夫、诺拉、夏蒂埃、勒韦尔。
年鉴——新史学派着重研究的理论、方法和领域:
(1)继承了长时段理论,着重研究各种结构和变化缓慢但长期起作用的事物。认为只有通过长时段才能把握和认识推动历史前进的潜在力量。研究领域是历史人类学和精神状态史。
(2)重视历史认识论和史学方法论。
(3) 进一步拓宽历史研究的领域,更潜心于细小的课题。
(4)重新强调政治的作用,承认事件的重要意义。
(三)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
即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代表人物有多布、希尔顿、希尔、霍布斯鲍姆、汤普森。
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共同性与理论特征:
(1)熟悉马恩著作,信仰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从事历史研究。但对历史唯物主义有自己独立的理解和解释,并有所修正。
(2)发扬了英国经验主义的史学传统,强调对历史特殊性的认识,坚持历史学是研究历史事实发展过程的科学。
(3)强调研究下层人民的历史。
(4)注重总体史研究。
(四)当代西方比较史学
西方比较史学的研究著作大致上归纳为四类:
(1)“各文明体系的比较”研究。即如斯宾格勒、索罗金和汤因比那样的宏观比较。
(2)“主要是对文明的某种中心题目进行比较研究,如比较宗教式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大都是一些比较具体的历史现象的比较。
(3)通过比较而“研究历史过程”,“它们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可选择的生产方式’的比较研究到一个单独的行业实现工业化的速度和程度的比较;从革命这个永远受欢迎的题目的比较研究到限定仍很明确的过程的比较研究(例如现代教育制度的普及)。着重历史比较尤其与经济学、社会学或人类学的某些学派有密切的联系”。
(4)“机构的比较”。如教会、党派、银行之类的组织和机构的比较。
比较史学的特点:它不像写作通史或断代史的历史学家那样在连续叙述人类的发展中寻找历史的意义,也不像历史哲学家那样在寻求全面的总体模式中获取历史的意义,而是从整个人类历史中一直在撞击着人类的那些永恒的问题中寻找历史的意义。为此,比较史学按照某种规范和范畴,从人类历史中挑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侧重探讨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某种情况下的特殊规律,亦即寻求历史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以阐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异同。
(五)当代西方心理史学
心理史学是历史学与心理学的嫁接而产生的一门新学科,它借助与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来探索人类过去的种种行为,进而更全面与更深刻地阐明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
心理史学分为精神分析的心理史学和非精神分析的心理史学。
精神分析的心理史学 ——是用精神分析法和历史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生活,其理论的一般特征:(代表人物是埃里克森、李夫顿和克胡特)
(1) 以新精神分析学说作为理论基础。即坚持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学说的原则,强调潜意识的驱力和先天潜能的主导作用。同时强调自我的的自主性,认为自我具有自己的能量来源,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主要是家庭环境、养育方式)对人格的重大影响。
(2) 反映了一种“心理决定论”的历史观。即用历史人物的心理特征解释一切行为。
(3) 模式归纳。即习惯套用心理学模式的归纳,缺乏因果解释的科学研究(有些原理根本无法验证)。
非精神分析的心理史学 ——反映了当代西方心理史学的变化趋势:(代表人物温斯坦、普拉特、埃尔金斯、阿瑟尔、霍弗、拉森)
(1)由“心理因素决定论”向“外在环境决定论”转变。
(2)方法论的突破。即不再仅仅是将心理学理论作为解释历史现象的史学方法,而把历史上的心理现象本身作为研究对象。也就是说,不再局限于从心理学角度解释个人和群体的历史行为,而是把历史上的个人和群体心理的发生、发展、演变的原因,及其对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变化,使心理史学不知不觉变成了历史心理学和心态史学了)。
(3)社会学对心理史学的渗透。强调不是心理驱力决定外在现实,而是外在现实决定心理状态。()行为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史学的应用。强调了人的行为完全是环境决定的,即便是那些看起来像是本能的行为实际上也是对外部世界的反应。
(4)认知心理学在心理史学中的应用。强调了人的认知模式会影响和决定人们的心理和行为。
(六)当代西方计量史学
计量史学也就是把数学方法特别是数理统计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的一套方法。
当代西方计量史学的特征:
(1)运用电子计算机。它的使用,使系统收集、利用史料及进行统计分析成为可能,并向研究者提供了处理大量情报资料和分析多变量现象的能力。
(2)进行统计分析。但不是指以往史学研究中那种描述性的统计,而是一种高级的推理统计学和多变量解析领域的分析,对此非用电子计算机不可。
(3)制作数学模式。借用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中的理论模式,以数理形式来表现历史文化现象。
(七)文化形态史观
文化形态史观是当代西方思辩的历史哲学的主要代表。其代表人物是斯宾格勒(著作《西方的没落》)和汤因比(著作《历史哲学》)。
其主要理论特征:是用“幼年、青年、成年、老年”(斯宾格勒)或“起源、生长、衰落、解体”(汤因比)四大阶段的生命周期来概括人类历史或文化的全部过程及其一般模式。
强调两点:
第一:所谓的历史就是文化或文明。这一结论旨在肯定,文化或文明才是人类历史的真正载体,而历史的意义即寓于作为人类历史之基本现象的文化或文明之中。因此认为,历史哲学与史学研究所应阐释的主要对象既不是纯粹的精神观念,也不是表层的政治、经济现象,而是作为一种历史整体的文化或文明。
第二、所有的文化或文明都是具有同等价值、属于同一时代的。这个结论的重点在强调,各种文化形态或文明社会原本就是自成一体、各有根据的,而决无孰优孰劣或孰高孰低之分。确信历史哲学与史学研究所面对的世界历史指的是整体,而不是某个选定的部分。因此,理应放弃狭隘的欧洲文化中心论和偏颇的民族主权国家观,转向一种整体性的、深层次的文化形态或文明社会比较研究。
参考书目:
《西方史学史》,张广智主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
《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何兆武陈启能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年9月版。
《西方新史学评述》,庞卓恒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版。
冰岛人,挪威人,瑞典人,丹麦人,法罗人,芬兰人,阿萨米人,俄罗斯人,巴斯基尔人,楚瓦什人,爱沙尼亚人,拉脱维亚人,立陶宛人,白俄人,俄罗斯人,乌克兰人,易第绪人,波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匈牙利人,保加尔人,罗马尼亚人,乌克兰人,摩尔多瓦人,希腊人,阿尔巴尼亚人,波斯尼亚人,黑山人,塞尔维亚人,日耳曼人,荷兰人,瓦隆人,意大利人,拉丁人,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马其顿人,盎格鲁撒克逊人,弗里西亚人,苏格兰人,爱尔兰人,威尔士人,布列塔尼人,马恩人,法兰西人,巴斯克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以及因纽特人,易洛魁人,印加人,火地人等美洲土著民族。
西方民族是欧洲的.
阿拉伯是中东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