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孝”字有何看法

2024-11-28 02:36:0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中国古代礼法制度对孝的维护和对不孝的惩罚,使人们趋向孝。中华法系独特的以礼入法的特点,早在夏代就露端倪。“不孝”是夏朝在长期的法律实践中形成的较固定的罪名。在西周,“礼”是法律的灵魂和精髓,贯穿于立法、司法的活动中;而“亲亲、尊尊”又是礼的原则;孝又是亲亲的精髓。孔子推崇西周的礼法传统,强调孝和礼的相辅相成。此后,孝都一直得到了国家礼法的维护。在北齐,有“重罪十条”,第五条是“恶逆”,第八条就是“不孝”。犯了这“不孝”罪的,就是王公大臣也得不到宽恕。隋朝的开皇律继承了北齐的刑罚,并把“重罪十条”改为“十恶”,作为封建立法中的一项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而在后世历代法典中,历经一千三百年不改,是谓“十恶不赦”。而其中的“恶逆”、“不孝”、“不睦”的三不赦,只不过是不孝的情节轻重问题。以《唐律疏议》为例,“恶逆”是指殴打及谋杀祖父母、父母等直系尊长;“不孝”是“善事父母曰孝,既有违犯,是名‘不孝’”。条例很简洁,但包含的内容丰富。先贤说了那么多的侍奉父母的标准,提了那么高的要求,都是要遵守的,不然,就会受到惩罚。例如,若父母还在世,就搬出去住,有自己的私产,就是“不孝”;若对父母供养不足,也是“不孝”;这些都是要受罚,而且是决不待时的。真是如孔子所说“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相反,孝子则得到各种的好处。在法律上孝子能够得到宽恕。孔子认为做儿子的,当父亲犯了法时,不应该揭发父亲。当叶公告诉孔子“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时,他说“吾党之直躬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认为父子应该相互包庇。后来的统治者也都承认了这条原则。汉宣帝地节四年(前66年),曾颁令“自今子匿父母,妻匿大父母,皆勿坐。”这一刑罚原则为后代所沿用。中国人在两千多年中,一直认为为父报仇,是天经地义的,父仇是“不共戴天”的;甚至可以报九代之内的仇,“虽九世可报也”。
在选官制度上,也体现出对孝的提倡。在唐代以前,主要是以乡举里选为特征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各个朝代的选拔标准和科目并不相同,但“孝廉”一直都是其共同的重要内容。乡里出名的孝子,地方长官就有责任向上推荐,也可以直接任用。汉武帝以四科取士,四科各有偏重,但都要求孝弟廉正。唐高祖号召幼童读《孝经》,并设置童子科:“凡童子科,十岁以下能通一经及《孝经》、《论语》,卷诵文十,通者予官”。同时,人们如果出于各种原因而不愿为官,那么要亲养父母也是最好的托词。最高统治者标榜孝道,就不得不予以准许。典型的就是汉代的李密。李密不愿意为官,但因他有才名,有孝名,皇上要召他为官,李密就写了《陈情表》上书皇上,说“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臣无祖母,无以至今;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说自己长期由老祖母抚养,而今老祖母需要自己在身边。
最高统治者以孝行孝言进行示范,为上下行孝言孝起了莫大的影响。上有所好,下必有甚者。深深懂得以孝治天下的历代帝王,都不遗余力推行孝,并力图通过自身的行为宣扬孝。汉文帝是以孝仁即位并以孝仁治天下的。民间称赞他在母亲病卧三年中一直是“无昼无夜侍左右,无冬无夏奉高堂;未从问病肠已断,未曾进药口先尝”。
最高统治者的对孝的大力提倡与示范,还表现在对《孝经》的重视上。自战国时魏文帝注解《孝经》始,就有数十位帝王亲自为《孝经》作注,其中最著名的是唐玄宗。不仅儒士要读《孝经》,武士也要读《孝经》,汉光武帝让他的虎贲之士读《孝经》。此外,太子等贵族子弟也要读《孝经》。自汉至清,莫不如此。各王朝帝王皇后,也以能获得“孝”谥为荣。在汉代,除刘邦谥“无高”、刘秀谥“光武”外,其余都以孝谥。
另一种重要的教化形式,是各大家族、大臣名绅制定并实施的乡规民约。以家族为聚居的小社会,家族成员要遵守一定的规范并享受一定的权利。大族对小族有保护的义务与作用,同时又具有规范的权力。这种教化形式在宋明尤为显著。如范仲淹所制定的《范氏义庄规矩》、南宋真得秀的《潭州谕俗文》、郑王道的《琴堂谕俗编》、明代吕坤的《训俗简编》、王守仁的乡规,清代陆世仪的《治乡三约》等。这些乡规民约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孝的宣扬、规定,以维护家族、宗族、乡里的稳定、延续和发展。如《潭州谕俗文》中说“古者教民,必以孝弟为本,其制刑,亦以不孝不弟为先。”并以此为原则,采取了一些保障措施。这种教化,和我国两千年的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是相适应的,其实际作用是巨大的。在民国时期,乡村建设派的理论与实践,无疑受此影响。
民间大众中广泛的、通俗的孝教化,使孝最终成为国民的意识和行为。孝区别于其他的伦理道德,也在于它的宣传的广泛性与通俗性。除了人们在小时侯要读《孝经》外,在民间,人们以通俗易懂的各式各样的形式宣传着。如《二十四孝》、《二十四孝图说》、《二十四孝鼓词》、《劝孝歌》、《柳枝词思儿曲》、《镂心曲劝孝歌》等以图说、大鼓书、词曲为形式对孝进行宣扬。各种地方戏也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这些在四季尤其是夏冬都会在街头巷尾说拉谈唱。如《二十四孝鼓词》以说白和弹唱的形式把二十四孝通俗的讲给大众:开篇道“论起这二十四孝,谁人不知,谁人不晓,但人尽知其名,未必尽知其实。咱就把这二十四个人的实事,说个明白,讲个当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