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详写略写的意义是什么

2024-12-03 13:47:17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详写去看社戏的全过程,略写在平桥村的情况和看戏后的余波。

去看社戏的全过程,真正写社戏的内容也不多,作者用了不少笔墨写乡村小朋友的活动和周围景物。这样写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

因为“我”所怀念的并不是看社戏本身,而是在看戏过程中与农家小朋友结下的真挚友谊和农家的自由生活,“社戏”只是一条线索,在课文中起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

但课文的略写部分又是必不可少的,如课文的开头三段虽然没有写到社戏,但却为对社戏的盼望做了很好的铺垫,展现了去看社戏的环境。最后写看社戏的余波,突出“我”对社戏的怀念,使得文章余味无穷。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作品写到在北京看戏的时候,说那是“倒数上去二十年中”的事。从作品发表时算起,倒数上去二十年,便是辛亥革命前十年左右。

当时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如刚刚经过了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898年的戊戌变法,1900年的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战争……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者正在“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和帝国主义勾结起来,加紧奴役和盘剥中国人民。

鲁迅于1902年怀着救国救民的思想,留学于日本,1909年至1911年年底先后任教于杭州、绍兴。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专制主义的清王朝,于1912年1日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对此,鲁迅非常兴奋,热情地欢迎和支持,并应当时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赴南京教育部任部员,后随教育部迁北京。

此后接连发生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他说“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终于使他认识到,经过辛亥革命,中国的社会现状“招牌虽换,货色照旧”,没有什么改变。

二、人物简介

1、“我”

“我”是富裕人家的子弟,平常在城里受着封建教育的束缚。与双喜、阿发等相比,难免有一些缺点,只会死读书,不会干活,看不到戏就“急着要哭”;但“我”到底还是个孩子。心地无邪,对封建教育极为反感,以“免念诗书”为乐事,所以更加向往农村生活。

2、双喜

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小领袖一般,他心细如发,聪明伶俐,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

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头,“我”很失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表现了他的亲切体贴;他敢于负责,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又不好说回去的时候,又是他提议回家。

回程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劝止大家“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又表现了他体贴他人的好品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戏

回答2:

叙事有详有略:
详写去看社戏的全过程,略写在平桥村的情况和看戏后的余波。去看社戏的全过程,真正写社戏的内容也不多,作者用了不少笔墨写乡村小朋友的活动和周围景物。这样写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因为“我”所怀念的并不是看社戏本身,而是在看戏过程中与农家小朋友结下的真挚友谊和农家的自由生活,“社戏”只是一条线索,在课文中起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但课文的略写部分又是必不可少的,如课文的开头三段虽然没有写到社戏,但却为对社戏的盼望做了很好的铺垫,展现了去看社戏的环境。最后写看社戏的余波,突出“我”对社戏的怀念,使得文章余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