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比较古典风格和巴洛克风格的异同论述欧洲文艺复兴艺术风格的历史嬗变 文艺复兴时期是指14世纪到16世纪西欧与中欧国家在文化艺术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它是继古希腊、罗马后的欧洲文化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文艺复兴”的原意是“在古典规范的影响下,艺术与文学的复兴”。其变化的基础就是思想基础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本的世界观。这个世界观是在14世纪通过一系列科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重新对古代文艺的发掘而得以建立的。当时的人们从古文献中发现了对自然和人体价值的重视,使他们对人和自然作出了新的评价。实际上,文艺复兴作为欧洲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转折点,其含义还要宽广的多。人文主义的出现肯定了人是生活的创造者或主人,他们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和感情,科学为人生谋福利,教育发展人的个性,要把思想、感情、智慧都从神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倡个性自由以反对人身依附。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十五世纪末期以后,欧洲各国不断扩展科学新知,产生了许多发明;新航线的发现,证明了地球是一球体,也造成了通商与殖民的兴盛。这种经济扩张运动,使人众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有,思想也跟着自由起来。加上伽利略﹝Galileo Galilei﹞、哥白尼﹝NicolausCopernicus﹞等科学家对宇宙天体的研究,引起民间的理性主义抬头,以及教会的「创世纪」神学系统的松动。因此到了十六世纪,欧洲各地就开始对教会产生质疑,认为原始的基督教清贫素朴的精神已被扭曲,於是这种情形引发出不同形式的宗教改革运动。 相对於宗教改革运动,旧有的教会势力,为了维护巩固自身的利益,也发动起「反宗教改革」运动,以致引起新教与旧教权力之争,加上这时候欧洲各国基本上都属於君主专制的时代,经常为了扩张领土而发生冲突,遂导致后来的「英法百年战争」发生。 艺术发展在这种复杂的局势之下,受到相当大的影响;而民间的理性思考与质疑的精神,也为当时的美学思维发展出一个新的方向。巴洛克﹝Baroque﹞艺术便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首先产生於旧教中心的罗马,随后即传遍了欧洲及美洲部分地区。 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巴洛文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它无疑与反宗教改革有关,罗马是当时教会势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罗马兴起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巴格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概括地讲巴洛克艺术有如下的一些特点: 一、豪华的特色,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 二、一种激情的艺术,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 三、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 四、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五、艺术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 六、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 七、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纹。当然一些积极的巴洛克艺术大师不在此例,如鲁本斯、贝尼尼的作品和生活仍然保持有密切的联系。 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盛期是17世纪,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巴洛克艺术的风格是承袭自文艺复兴末期的矫饰主义,着重在强烈感情的表现,强调流动感、戏剧性、夸张性等特点。常采用富于动态感的造型要素,如曲线、斜线等,其风格趋向,多少也反映了当时欧洲的动荡局势、不安而丰裕的现实景象。 巴洛克艺术大致有如下一些特点:无论是建筑、雕刻 、 装饰画都强调豪华感、激情感、运动感、空间感和立体感,有时还带有神秘感。雕刻和绘画多表现宗教题材。 自十八世纪以来,艺术史家和考古学家们特别重视风格的研究。所谓"风格" 意味一件作品是依照某种特定的组合方式而构成的,它本身有着的内在谐和一致,但又明显地区别于其它的风格,故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风格的形成,当然是某一个时代和作者艺术发展成熟的表现。 不过,巴洛克作为一种风格,却一直是美术史家们有争论的问题。"巴洛克"一词的原义,含有不整齐、扭曲、怪诞的意思,大约是十八世纪古典主义者奉赠给自己不太赞同的前辈艺术的一个称号。从时间上说,巴洛克流行于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初。所以有人把整个十七世纪各国的艺术-意大利、西班牙 、 佛兰德 尔、 荷兰 、 法国...都列在巴洛克范围之内。 巴洛克成为独特的风格,是由于它在艺术精神和手法上,与盛期文艺复兴有明显的区别。如果文艺复兴可以归为古典主义,巴洛克可以归为浪漫主义。它是在封建天主教复辟后,随着贵族统治的巩固而发展起来的。但是不能简单地把巴洛克艺术和它的代表们,称谓"反"的倒退的艺术。个人固然受制于历史,但个人又反射着各种历史因素(包括一切以往的传统),而给当代的历史带来新的东西。这才形成了历史的变化多端、丰富绚丽的形象。而兴起于18世纪罗马的古典主义,则与巴洛克风格有所不同。 古典主义,一方面起于对巴洛克(Baroque)和洛可可(Rococo)艺术的反对,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 古典主义的艺术家刻意从风格与题材模仿古代艺术,并且知晓所模仿的内容为何。新古典主义雕刻艺术则以浅浮雕(bas relief)图式表现,因此截然不同于巴洛克风格的深雕刻。 古典主义代表艺术家有巴利(Barry)、卡诺瓦(Conova)、富拉克斯曼(Flaxman)、汉弥顿(Hamilton)、蒙斯、毕拉内及(Piranesi)、托尔瓦森(Thorwaldsen)、维恩(Vien)、魏斯特(West)。 以复兴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旗号的古典主义艺术,早在17世纪的法国就已出现。在法国大革命及其政治和社会改革之前,有一场纯粹的艺术革命,这就是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这一时期的法国美术既不是古希腊和罗马美术的再现,也非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重复。它是适应资产阶级革命形势需要,在美术上一场借古开今的潮流。所谓新古典主义也就是相对于17世纪的古典主义而言的。同时因为这场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紧密相关,所以也有人称之为"革命的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美术的特征是:选择严峻的重大题材,如古代历史和现实的重大事件,在艺术形式上,强调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现;在构图上强调完整性;在造型上重视素描和轮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对色彩不够重视。法国新古典主义美术从维安、达维德到安格尔,取得了最优秀的成就,并达到高峰。在19世纪,不可抑制的工业化的强劲步伐,使西方社会发生迅速变化。资产阶级的要求和趣味,与贵族的要求和趣味交织在一起,通过学院教育和作品展览等方式,在美术领域内得到了强化。受到他们支持的保守倾向,借助古典美术的光辉成就,有意无意地阻挡着新生事物的成长。经过一代又一代美术家的努力,到了19世纪末叶,西方美术终于摆脱了自文艺复兴时期确立的、延续数百年之久的再现性传统和古典规范的束缚,开始踏上现代之路。文艺复兴是一次逐渐发展的时期,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和事件。但文艺复兴使当时的人们思想发生了变化,导致了宗教改革和激烈的宗教战争。后来的启蒙运动以文艺复兴为自己的榜样。19世纪的历史学家认为后来的科学发展、地理大发现、民族国家的诞生都是源于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黑暗时代”的中世纪和近代的分水岭,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舆论前提。文艺复兴是使欧洲摆脱腐朽的封建宗教束缚,向全世界扩张的一个前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