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革命的领袖和旗帜
孙中山是公认的革命领袖和民主革命的光辉旗帜,他对这场民主革命所做出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
孙中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政治主张的人,并为此不懈奋斗了十几年。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孙中山息息相关,是孙中山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多年间的革命宣传和艰苦奋斗打下的革命基础,才换来如此的胜利局面。
二、创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894年11月,孙中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反清革命团体兴中会,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派已经开始形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初有组织的阶段,从此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05年8月,孙中山又创建了第一个具有近代形态的统一的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从而把中国民主革命推向高潮。 中国同盟会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和系统的组织机构,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都是以往中国社会其他组织所不可比拟的。
三、创立三民主义革命理论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他在研究中国国情和考察世界资本主义运动规律基础上创立的三民主义革命理论,是引领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也是同盟会的革命纲领。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之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辛亥革命,就是以三民主义为其指导思想的革命,从而跨越了鸦片战争以来长达半个世纪的民主革命“准备阶段”,具有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孙中山亲自制定和宣传革命的理论、传播革命的思想,并且也成为革命的旗帜。
四、领导发动武装起义
孙中山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走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坚决倡导者。他把反清武装斗争当作当时民主革命的主要手段,为推翻清朝统治,夺取革命的胜利 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1911年10月,武昌首义的枪声终于打响,清朝统治土崩瓦解。1912年1月,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封建帝制被打倒,中国历史掀开了新的篇章。
五、共和制的缔造者与中国现代化的推进者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他组建和主持了设在南京的临时政府。在短暂而又困难的三个月里,他力求对巩固共和制度有所建树,紧急制定了一些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法令和措施。
同时,孙中山又是中国经济现代化运动的强力推进者。在他执政期间,颁布了三十多道改革和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法令。
这些革故鼎新、除旧布新、移风易俗的举措张扬了资产阶级民主的精神,使民国初年出现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等方面的巨大变革,出现了“振兴实业”的热潮,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开辟了道路。
六、当辛亥革命的成果被北洋军阀攫取后,孙中山又领导了旨在捍卫共和国的“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愈挫愈奋,一往无前,为捍卫民主共和,奠定了永久不拔的基础。从此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帝制难以存在于中华大地。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首页 >> 专题 >> 学科专题 >> 历史学专题 >> 聚焦我国的辛亥革命史研究 >>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与贡献
1,1905年,孙中山创建了全国性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相对于农民阶级的秘密结社、资产阶级维新派松散的“学会”等,这个具有近代形态的政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发挥了“革命的中枢”的作用。
2,孙中山提出了明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创建了全国性的革命政党。
孙中山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系统的民主革命纲领。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孙中山所倡导的三民主义无疑是比较先进、科学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变革方案,比较系统地回答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所面临的中心课题,反映了中国的基本国情,顺应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较之单纯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纲领要优越得多。
旧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在获得了三民主义的指导之后,才具有了比较完全的意义,从而跨越了鸦片战争以来长达半个世纪的“准备阶段”,步入更高的正规时期。
扩展资料: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先后发动了十次大的武装起义,可谓屡败屡战、从不气馁;辛亥革命后,又三次在广东建立革命政权,坚决捍卫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维护民主法制,确保民生幸福,敢于同中外反动势力作斗争,可谓愈挫愈奋,从不放弃。
一生失败多于胜利,挫折多于成功,但他一直负重前行,乐观自信。他说:“以吾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国家亿万年不死之根基,其价值之重可知。”孙中山这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乐观自信的奋斗精神,也得到了国共两党人士的高度认同。
共产党人陈独秀在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十分沉痛地表示:“我们没有了为国家为民族刻苦奋斗四十年如一日的中山先生了!”这真是“我们极大的损失”。
为了创立独立自由的国家,保护国家及民众的利益,孙中山先生虽屡遭挫折,但从不退缩,从不放弃,始终坚信只要“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乎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
事实上,任何外来威胁、内部分裂和暂时失败,都未能动摇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意志。
1925年12月孙中山到达天津时,段祺瑞政府派了叶恭绰、许世英二人为代表到天津迎接,孙中山在病榻上接见他们时,得知段祺瑞要“外崇国信”、召开“善后会议”后,极为愤慨。
对着两个代表厉声斥责说:“我在外面要废除那些不平等条约,你们在北京,偏偏要尊重那些不平等条约,这是什么道理呢?你们要升官发财,怕那些外国人,要尊重他们,为什么还来欢迎我呢?”
并表示“假如不打倒帝国主义,我就革命了!”直到弥留之际,他还念念不忘“和平、奋斗、救中国。”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孙中山精神的由来与发展
孙中山先生所创立的“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它以民族主义为基础,以民权主义为核心,以民生主义为归宿,反映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特点,符合当时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争取民主权利和改善民生的愿望,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列宁曾经高度评价说:“孙中山纲领的每一行都渗透了战斗的、真诚的民主主义。它充分认识到‘种族’革命的不足,丝毫没有对政治表示冷淡,甚至丝毫没有忽视政治自由或容许中国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改革’、中国立宪改革等等并存的思想。这是带有建立共和国制度要求的完整的民主主义。它直接提出群众生活状况及群众斗争问题,热烈地同情被剥削劳动者,相信他们是正义的和有力量的。”
民族主义是孙中山的战斗旗帜。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既有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有以满族贵族为首的清朝统治集团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清朝统治集团正日益勾结起来。“非革命无以救垂亡”,而革命必须“先倒满洲政府”,民族主义的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意义蕴涵于此。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又一个主要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民权主义的基本内容是:揭露和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指出封建的社会政治制度剥夺了人权,因而,决非“平等的国民所堪受”;必须经由“国民革命”的途径推翻封建帝制,代之以“民主立宪”的共和制度,结束“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的严重状态。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的“社会革命”纲领,它希望解决的课题是中国的近代化,即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中国由贫弱至富强;同时还包含着关怀劳动人民生活福利的内容,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溃疡的批判和由此产生的“对社会主义的同情”。
“三民主义”成为了革命民主派和君主立宪派斗争的有力的思想武器,成为动员人民群众推翻清王朝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旗帜。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开展了革命的宣传和组织工作,特别是在辛亥革命前,以同盟会为核心,革命党人广泛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基础,壮大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力量。特别是在新军中开展革命宣传,直接促进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帝制,从此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纵观以上所述孙中山先生在救国救民道路上的不断探索,我们不难发现,中山先生以及他的“三民主义”思想,是辛亥革命的思想基础,对整个革命的进程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辛亥革命是近代历史上第一场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推翻了清朝统治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3、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提高了人民的参政议政意识。
4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5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
孙中山先生在救国救民道路上的不断探索,我们不难发现,中山先生以及他的“三民主义”思想,是辛亥革命的思想基础,对整个革命的进程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所创立的“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它以民族主义为基础,以民权主义为核心,以民生主义为归宿,反映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特点,符合当时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争取民主权利和改善民生的愿望,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孙中山先生所创立的“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它以民族主义为基础,以民权主义为核心,以民生主义为归宿,反映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特点,符合当时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争取民主权利和改善民生的愿望,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列宁曾经高度评价说:“孙中山纲领的每一行都渗透了战斗的、真诚的民主主义。它充分认识到‘种族’革命的不足,丝毫没有对政治表示冷淡,甚至丝毫没有忽视政治自由或容许中国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改革’、中国立宪改革等等并存的思想。这是带有建立共和国制度要求的完整的民主主义。它直接提出群众生活状况及群众斗争问题,热烈地同情被剥削劳动者,相信他们是正义的和有力量的。”
民族主义是孙中山的战斗旗帜。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既有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有以满族贵族为首的清朝统治集团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清朝统治集团正日益勾结起来。“非革命无以救垂亡”,而革命必须“先倒满洲政府”,民族主义的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意义蕴涵于此。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又一个主要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民权主义的基本内容是:揭露和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指出封建的社会政治制度剥夺了人权,因而,决非“平等的国民所堪受”;必须经由“国民革命”的途径推翻封建帝制,代之以“民主立宪”的共和制度,结束“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的严重状态。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的“社会革命”纲领,它希望解决的课题是中国的近代化,即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中国由贫弱至富强;同时还包含着关怀劳动人民生活福利的内容,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溃疡的批判和由此产生的“对社会主义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