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 ,不要在意别人的评价与看法?

2025-04-25 00:50:1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这样的情况是不是在你的生活中也经常发生?你的发言稿,写到一半;你的画画到一半;你的某个计划实行到一半,都不喜欢被人看到。但是一旦你完成了,你就没有那么害怕别人看到了,即使是很多人一起看,都没什么了。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在考试的时候,老师停留在你的桌边,你就有点紧张;比如你做菜的时候,有人在你的厨房看你切菜、下锅;比如你要进行3个月的减肥,刚过一个月,有人打来电话问:怎么样了?这些都可能引起你的反感。但是当你答完了卷子,你交上去的时候,就不紧张了,爱对不对,爱多少分就多少分。当你做完了菜,端上桌的时候就坦然了,爱好吃不好吃,甜了咸了也就这样了。当你完成了3个月的减肥,不论是不是成功了,别人问起来,也不那么耿耿于怀了。这是为什么?
实际上,这里有 一个认知现象,就是我们经常把别人对自己从事的事物的评价当做对自己身份的评价。比如当一个人刚刚开始做一个雕塑,只完成了一半,他将作品用苫布蒙盖起来,这个阶段它的作品并未完成,他是担心作品被看到的。生活中有人对此解释为:我们都想给人呈现最好的作品。或者是,作品还没有完成,就是不想给人看。问题是:在这个时候我们都知道这个作品并没有完成,这个阶段我们都知道他是粗糙的而且有瑕疵的,它因为没有完成,因此必然不会是完成状态最好的样子。它当前的样子可以是任何没有完成的形状,会是充满了粗糙和明显问题的,这样是必然的。作者和参观者都清楚这一点,但为什么作为作者还是会有担心?有读者可能会提出:也许是作者处于被评价的位置。但是问题是:当作品完成时候,作者依然是处于被评价的位置,而他是可以安心接收评价的(虽然也担心有负面评价,但是并不担心对方是否给评价。)。同样处于评价状态的作者,在完成和未完成时候的心态却不一样。这是因为这个作者将别人对作品的评价当做了别人对他这个人的评价,事实上在生活中很多人经常将这两者混淆,替代。当别人看到一个还是粗糙而充满瑕疵的作品的时候,他会担心别人看到的是一个粗糙而瑕疵的自我,而这必然和他自己了解的那个真实的自我有很大的差距,他担心别人因为并不了解全部的真相而做出对他的负面评价,所以不希望别人现在做出评价。当作品完成时,在他的内心,这个作品已经可以代表一个完整的自我了。这个时候即使他依然会担心评价是否是负面的,但是并不会担心别人在这个时候是否会做出评价。
同样的事情经常会发生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比如前面提到的那些情况,那么这个在意评价产生的机理是什么那?这是因为在我们人类的认知中有一种认知方式,它将有关系的东西认为是等同的,这种认知方式将某种事物的产物,归类为就是这种事物。翻译一下就是把某人的儿子当做就是某人。它是通过我们的感受进行归类的,比如某人给你一种感受,而他的儿子也给你相同的感受,这两种感受因为相同或者相似,被这个认知系统认为是同一种感受,而又将引起这种感受的不同的事物,划分到了同一个区域,被认为是相同的东西,这么做在逻辑上一点都不精确,但是在生活中却充满了实用性。比如在原始人的生活中,当一个人看到一个样子象老虎一样的东西从泥坑中走出来,第一反应就是搭弓射箭,虽然它和老虎不一样,但是具有的身形和特点相似,也许它就是一只披着泥浆的老虎。在当代人的生活中,我们依然使用这样的认知,比如大街上你看到一个人,一眼就认出他是你的小学同桌,但是显然从身高,体重,长相上看,他已经完全不是哪个20年都没见面的小学同学了,但是你就知道他肯定是那个同桌,这就是这种认知服务于我们的方式。
这种认知方式对我们的生活可以算是必不可少的,带给我们极大的方便,但是也会带给我们很多的困扰,比如前面我们举得例子,实际上参观者只是在评价一个未完成的作品,参观者只是在作品的层面进行参观和评价,并没涉及到关于作者人格的领域。但是如果这个作者当时意识不到这点,他就会把参观者的评价当做了对自己的评价。有的时候我们会对别人无意中评价一下自己的头发颜色,自己的衣服着装,或者自己说过的某句话的科学含量做出过分的反应,也是这个道理。作者发现,生活中的确有些人更容易将二者混淆,而另外一些人对二者的区分比较容易。容易混淆的人一般对外界的评价更在意,它们很容易将他人对于物品的评价归结成对自我的评价。这样人很容易把注意力时刻放在搜集别人的目光的状态,而忽视了对于他人目光和评价所存在的环境的评估。尤其是当这个人担心别人评价的时候,就会主动搜集各种评价,而正因为其主动收集,所以其听到的评价就会更多;而一个人如果担心别人的负面评价的时候,他就会主动搜集各种负面的评价,因此他听到的负面的评价就会更多。而他听到的负面评价多了,他就会认为自己是这样的。而如果他认为自己是这样的,所以他就更担心别人看出来,评价他,所以他就会更加注意别人是否做出这样的评价,又开始了主动搜集........
天呀,那到底该怎么办?怎么才能跳出这个循环?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从回到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开始,实际上我们之所以这样是从我们开始丢失自己的感觉开始的,是从丢失对事物的基本感受开始的,比如一个孩子在他很小的时候,对于和爸爸妈妈的分离产生了恐惧,这很好理解,因为失去爸爸妈妈的滋养,意味着死亡。于是孩子开始因为恐惧而哭泣,但是父母不理解,告诉孩子不可以哭,哭是不好的,哭是不对的。孩子接受了父母的信念,哭是不对的,但其实孩子是因为恐惧而哭的,那么恐惧是不对的,但是恐惧是身体和心里的感受,那么这种身体和心里的感受是不对的,那么我需要放弃这些类似的感受,它们是不对的。于是孩子学会了在外部世界寻找对的标准,忽视忽略了内心和身体的感受(因其不对),这个时候孩子开始变得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同时属于自己身体的感受被放弃了。这两个做法同时进行,互相加强,最后的结果,因为孩子发现自己的身体的感受是没有价值的,它身体所体会到的东西都被否定了,是不对的,于是孩子开始认为自己的身体没有价值,而身体是我们的载体,也正是自我的一个部分,他开始认为自己是没有价值的,没有价值的东西是不可信任的(自信),没有价值的东西是不需要尊敬的(自尊),孩子于是开始失去了自信,自尊。孩子将外界的评价当做了标准、标杆,时时刻刻寻求外界的肯定、在意外界的评价和目光,担心外界的评价是负面的。于是开始了上面的循环,这种循环是一种正反馈,直到孩子再也承受不了,变得崩溃了,很多人长大之后再也不想忍受这样的生活了,它们开始寻求心理师的帮助。实际上,要想跳出这个循环,是需要从寻找回自己的原本的感觉、感受开始,随着自我的复苏,心灵得到了成长,这个情况的改善就会像是受根茎恩惠的花叶一样,自然而然的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