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每堂课都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特别要注意讲究课堂导入艺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储备和兴趣爱好等,通过谈话、游戏、讲故事、猜谜语、竞赛等形式,为学生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轻松愉快的进入课堂教学之中。练习课也不例外,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唤醒学生,使他们乐于积极参与,自主进行探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对数学的持久兴趣,就会一直处于积极兴奋地学习状态,任何有关数学的学习活动都会乐此不疲。
二、巩固基础,强化技能,适度拓展。
练习课首先要面向基础,让所学新的基础知识得到及时巩固,形成最基本的能力。要通过在有意义的练习情境启发下,引领学生对基础练习题中的新知识、新方法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合作交流等途径进行回顾整理,说清基础知识内容的重点和注意点,为下面具体的练习做好准备。然后根据知识点的整理进行基本能力的练习。
练习时,教师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突出练习重点,达到让每一个学生基础巩固、技能强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成功的感受。其次,练习课要加强学生的对新知的辨析和质疑能力。组织练习时,教师要发挥组织者、指导者和引导者的作用,通过对一些比较意义的题目分析,让学生在比较中明确新知的本质,增强辨析能力;通过对一些题目的自主探索,让学生用已有的方法,抽象概括出抽象概括出自己的独特发现;通过师生的频繁交流对话,逐步提升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在这一过程中要努力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自主探索、充分交流,达到发展学生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当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再活动中感受别人的思想方法和思维过程,以改变和完善自己的认知,同时,通过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反思自我的认知,从而达到发展个性的目的。第三,练习课不应仅停留在练习层次,更应该多让学生去体会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应用意识,拓展学生思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提升思维层次,使所学知识得到延伸和升华。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所以,练习课还应将主要时间用在问题解决上,着力于不断帮助学生去领悟并获得数学的思想方法。
三、练习目的要明确,形式要多样,评价要多元。
首先练习的目的要明确。要针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薄弱之处,突出每节课练习的重点,即本节课主要解决什么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其次,练习形式要灵活多样。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题型多样和方式多变等来引导学生想学,愿学,乐学。要尽量避免单一重复、没有明确要求的机械练习。第三,评价要多元。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语言评价是教师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对学生的评价要客观、合理、恰当,不能仅仅关注知识掌握方面,还应更多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切忌虚伪廉价表扬和长期物质奖励。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更重要的是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对学生的评价要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责难。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才有可能建立起优质高效课堂。
四、重视教学过程反馈,不断调整教学策略。
教学反馈,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对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过程中反馈出的情况进行分析,并及时采取调整措施,对后面的教学过程进行干预,以保证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而教师在依靠反馈信息,采取最优措施,进行最优调控,取得最优效果的同时,必须正确把握反馈的及时性,层次性和多样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反馈效益,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如果课堂中实时获取的反馈与事先的预设有不一致时,我们应当立即对原先教学策略作出及时调整,以适应学生实际认知发展的需要,从而争取赢得课堂效益最佳化。
数学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开发智力、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水平,他不能在短时间内了解教师所传授的所有知识。即使通过慢慢探索和合作交流,也不能个个做到灵活运用的地步。需呀通过精心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及法则的运用,课堂练习的基本价值也就在此。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现状却不容乐观:1、习题多、繁、杂。2、目的不明确。3、题型层次不清楚,学生层次不分明。4、重书面练习,轻操作实践。5、效率不高。《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练习不能局限于巩固知识、操作技能和对常规问题的解决,应有注重预感实验、尝试、归纳、猜想、类比等非形式推理的问题,有条件不完备、解题策略多样或结论不确定的开放性问题,在求解时无现成步骤可循的非常规问题等。这就要求教师们认真钻研教材,理解编排意图,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班级的不同、学生水平的差异,对教材提供的习题做适当的调整、组合补充,使之有层次性、针对性、多样性、开放性、实践性,能从各方面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怎样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是当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我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及探究,浅谈提高课堂练习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一、灵活选择和设计课堂的层次性。
最基础的知识是最有用的知识。首先应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选择设计习题。在抓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升拓展。习题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识发展的规律,同时要遵循由易到难、繁到简、由基本到不同层次的训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获得成功的体验,提升学习的积极性。
二、生活化、多样化、趣味化的练习能有效地提升练习效率。
课标上强调,数学课程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理解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挖掘素材,精心地设计课堂练习,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这样有生活基础、学生熟悉的习题能排除陌生感,知识容易迁移,学生喜欢,效果较好。
如果练习的形式符合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和注意特点,就能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掌握同一知识,提高认识的深度和应变能力。故练习的形式应尽量的多样化和趣味化。
三、开放性地进行课堂练习。
开放性练习一般指条件不完备、问题不完备、答案不唯一、解题方法不统一的练习,具有发散性、探究性、发展性和创新性。这样的练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活思维、充分调动起学生内部的智力活动,能从不同的方向寻求最佳解题策略。如教学完折线统计图后,我采用了这样的练习,师出示折线统计图,题上没有文字表述,横轴、纵轴上有数据无单位,让学生自己根据学过的统计图知识赋予她意义,看图编故事。这样,答案不唯一,学生的思考就是答案,学生们感觉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而故事的形式学生非常喜欢,练习效果很好。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和人文性,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开放性还应体现在练习方式上,动手操作、调查实践、合作交流等的非书面练习更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制作月历、白色污染调查、手抄报等都是非常好的开放性的习题。
四、 练习设计要有对比性,防止产生思维定势。
小学生学习数学,往往会产生思维定势。今天学习了连乘应用题,往往就认为所有的题目都用连乘做,明天学习了连除应用题,就都用除法做。因此,练习的设计要做到新、旧交替,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另外,要设计一些有对比性的变式题,让学生辨认、判断和分析,通过在比较、分析中揭示它们的异同,加深认识,使知识达到内化的程度。
五、适时采用激励机制,提高学生自主练习的有效性。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时代,不竞争就意味着淘汰。教师应从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挫折意识。学生们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肯定,而竞争是他们获得成功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很好方式。竞争是学习的一种动力,将练习过程变成小竞赛,挑战同学、挑战自己,在竞争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竞争中汲取经验,在竞争中积极进取。 因此,练习中采用激励机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自主练习的有效性。
六、及时收集和反馈信息,准确做出决策。
曾有学者指出:“学习行为和反馈之间尽可能短的时间间隔是学习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学习行为和反馈之间的联系越紧密,学习就会越快发生。”所以,课堂上仅有练习是不够的,应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准确做出决策。教师应及时做好作业的批改和批注,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掌握情况。通过教师在作业本上写课堂寄语,及时的与学生沟通,从而更好的促进师生关系,促进学习的互融。
课堂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基本途径。因此,作为教师,更应该精心设计练习,让习题练习成为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直接发源地,让学生的兴趣一直保持在练习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