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 唐朝的外交礼仪?

在中国历史上 唐朝的外交礼仪?
2025-04-08 10:34:0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汉唐之际,中国的外交体制获得良好发展,唐朝“以我为主”的外交已经相当成熟。所有与唐朝有外交关系的国家,都被唐朝纳入自己的外交体制中。他们的情况不尽相同,与唐朝的关系也不尽相同。在唐朝的观念中,中国居于天下之中,“四夷”环绕着中国,而“四夷”这个观念来之久远,唐朝不过是沿用而已。不过,正是因为这个观念的存在,相应的制度设计也会相配套。
  一、设“四方馆”专门接待外国使者。“四方馆”,是一个专门接待外国使者的场所,并有一整套制度,如每有使者前来,就会有专门的人员接待、访问、记录,尤其是访问记录来访国的风情、制度等文字,都会保存在唐朝的史馆之中。
  二、设置专门的外交部门,对来宾对等接待。在唐朝的外交体制中,交往各国都有等级,这个等级是由唐朝设定的,相应的接待工作,也按等级进行,即“凡四方夷狄君长朝见者,辨其等位,以宾待之”。唐朝设置有专门的外交部门,唐朝叫做鸿胪寺,鸿胪寺管辖的典客署,职责为招待外宾,“凡朝贡、宴享、送迎预焉,皆辨其等位而供其职事。凡酋渠首领朝见者,则馆而以礼供之。”
  三、据“献方物”价值决定是否召见和宴请来宾。与唐朝交往各国,多为附属国,向唐朝称臣朝贡。对于朝贡一方,唐朝称之为“献方物”,名马、战象、狮子等等,都是具体的“方物”。唐朝有专门的规定,如何接收处置,都有明确的程序和办法。如果方物是药物、食物,一进入唐朝边境,边境的州县就要验收、打包、封印,然后交给使者,同时上报鸿胪寺。鸿胪寺检验无误,通知少府监和市场管理部门,派专门官员检验贡品并且确定价值,然后奏报并送往朝廷,是否引见、宴会等皆听从朝廷指示。
  四、赐各有差。凡使者归国,唐朝一定要赏赐,但“赐各有差”。赏赐地点是朝堂之上,典客署的官员负责引导使者领取,并教会使者拜谢礼节等。赐各有差,即根据朝贡方物的价值,决定赏赐的多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