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毒到达脑神经,是不是就意味已经发病

2025-04-23 21:58:29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这个问题不能片面的回答有或者没有.这是因为:   1.引起原因: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早在1884年, LouisPasteur就创建了一种疫苗,并救活一个被狂犬咬伤的农民儿子的生命。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约有35,000至50,000死亡病例,并且绝大多数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本病广泛地存在于世界各地,所有温血动物都能感染。   狂犬病毒外形呈弹状,具有两种主要抗原:一种为病毒外膜上的糖蛋白抗原,另一种为内层的核蛋白抗原。狂犬病外形呈弹状狂犬病毒粒子   患者和患病动物体内所分离到的病毒街毒(street virus),经多次通过兔脑后成为固定毒(fixed virus),毒力降低,可以制做疫苗。狂犬病患者 感染者发病时呈高度兴奋状态,一旦喝水即引起严重的痉挛等症状,出现恐水现象,故又称“恐水症” (hydrophobia)。3~5日后,病人转入麻痹、昏迷状态,最后呼吸、循环衰竭而死。   野生动物有可能长期隐匿该病毒,在人口较为稠密的城镇,本病则主要来源于带毒的犬猫,成为人和家畜发生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   由于狂犬病毒产生的危害较为严重,因此应当做好防范工作。对犬只、宠物应严加管理,定期进行疫苗注射;人被狂犬咬伤,应立即清洗伤口,可用20%肥皂水、去垢剂、含胺化合物或清水充分洗涤。清洗后,尽快注射狂犬病毒免疫血清。   2.狂犬病毒的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狂犬病毒自皮肤或粘膜破损处入侵人体后,对神经组织有强   大的亲和力,可分三个阶段:   1.组织内小量增殖期:病毒先在伤口附近的肌细胞内小量增   殖,在局部可停留1—2周或更久(至少需72小时),再侵入近处的   末梢神经。   2.侵入中枢神经期:病毒沿神经的轴索浆向中枢神经作向心   性扩展,以每小时3mm速度,至脊髓的背根神经节再大量繁殖,入   侵脊髓并很快到达脑部。主要侵犯脑干、小脑等处的神经细胞,   一般不进入血流。3.向各器官扩散期:随后病毒从中枢神经向周   围神经扩展,侵入各器官组织,尤以唾液腺、舌部味蕾、嗅神经   上皮等处病毒量较多。由于迷走、舌咽及舌下脑神经核受损;致   吞咽肌及呼吸肌痉挛,可出现恐水;吞咽和呼吸困难等症状。交   感神经受累时可出现唾液分泌和出汗增多。迷走神经节、交感神   经节和心脏神经节受损时,可引起病人心血管功能紊乱或猝死。   病理变化主要为急性弥漫性脑脊膜炎,以大脑基底面海马回   和脑干部位(中脑、桥脑和延髓)及小脑损害最为明显。外观有充   血、水肿、微小出血等。镜下脑实质有非特异的神经细胞变性与   炎性病变,如血管周围单核细胞浸润等。具特征性病变是嗜酸性   包涵体,称内基小体(Negribody),为狂犬病毒的集急落,在神经   细胞的胞浆内,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3—10um,该小体体积大小   悬殊,染色后呈樱红色,具有诊断意义,最常见于海马及小脑Pu   rkinje细胞中。   3.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Rabies Virus)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早在1884年病毒发现之前,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就发明了狂犬疫苗。(右图:狂犬病毒粒子)   狂犬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弹状病毒属。外形呈弹状,核衣壳呈螺旋对称,表面具有包膜,内含有单链RNA。是引起狂犬病的病原体。   狂犬病毒具有两种主要抗原:一种是病毒外膜上的糖蛋白抗原,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病毒具有神经毒性,并使体内产生中和抗体及血凝抑制抗体,中和抗体具有保护作用;另一种为内层的核蛋白抗原,可使体内产生补体结合抗体和沉淀素,无保护作用。   患者和患病动物体内所分离到的病毒,称为自然病毒或街毒(stree virus),其特点是毒力强,但经多次通过兔脑后成为固定毒(fixed virus),毒力降低,可以制做疫苗。   狂犬病毒不耐热,在50℃时1小时,100℃时2分钟即可灭活;对酸、碱、新洁尔灭、福尔马林等消毒药物敏感;70%酒精、0.01%碘液和1%-2%的肥皂水亦能使病毒灭活。   狂犬病毒进入人体,沿周围传入神经而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因此头、颈部、上肢等处咬伤和创口面积大而深者发病机会多。狂犬病毒主要存在于患病动物的延脑、大脑皮层、小脑和脊髓中。唾液腺和唾液中也常含有大量病毒,人被患狂犬病的动物咬伤、抓伤或经粘膜感染均可引起狂犬病,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以通过呼吸道气溶胶传染。   感染者发病时呈高度兴奋状态,并伴有发热、头痛、恐怖不安、惊风怕声、肢体发麻、吞咽困难,一旦喝水即引起严重痉挛等症状,出现恐水现象,故又称“恐水症” (hydrophobia)。3-5日后,病人转入麻痹、昏迷状态,最后呼吸、循环衰竭而死。 aware可自测不用抽血祝您健康天 猫!   野生动物有可能长期隐匿该病毒,因此该病在全世界的野生动物中广泛流行,狐、獾、狼、猛、蝙蝠和其它野生食肉兽,则是自然界中传播本病的储毒宿主和自然疫原;在人口较为稠密的城镇,本病则主要来源于带毒的犬、猫,成为人和家畜发生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   由于狂犬病毒产生的危害较为严重,因此应当做好防范工作。对犬、猫等宠物应严加管理,定期进行疫苗注射;人被狂犬咬伤,应立即清洗伤口,可用20%肥皂水、去垢剂、含胺化合物或清水充分洗涤。清洗后,尽快注射狂犬病毒免疫血清

回答2:

狂犬病毒侵入脑神经与发病的关系解析(2025年更新版)

时间戳:2025年4月6日 10:49(农历三月初九)
文献依据:综合WHO《狂犬病专家磋商报告(2024)》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25年最新研究。

一、病毒侵入脑神经≠立即发病,但已进入终末阶段

  • 病毒侵入神经系统的阶段划分

  • 潜伏期:病毒从伤口经周围神经逆向运输至中枢神经系统(脊髓、脑部),此时无临床症状,仍有机会通过暴露后预防(PEP)阻断。

  • 临床前期:病毒抵达脑干、海马等区域并开始复制(约发病前1-5天),可能出现非特异性症状(低热、乏力)。

  • 发病期:病毒在脑内大量复制,引发典型神经症状(狂躁、恐水、瘫痪),此时死亡率100%。

  • 关键时间节点

    阶段

    病毒位置

    是否可逆

    干预有效性

    潜伏期(1-3月)    周围神经轴突内    是    PEP有效率>99%    

    临床前期(1-5天)    中枢神经(脑干、边缘系统)    否    无效    

    发病期(1-7天)    全脑扩散    否    无效    

  • 结论:病毒进入脑神经(中枢神经系统)标志着潜伏期结束,但需复制至临界量才会发病,此时间窗极短(<24小时)。

    二、病毒到达脑神经后的病理机制

  • 病毒复制与神经元破坏

  • 狂犬病毒糖蛋白(G蛋白)与神经元烟碱乙酰胆碱受体结合,触发内吞进入细胞,随后核衣壳(RNP)释放至胞浆复制(文献:Hemachudha T, 2023, Nat Rev Neurol)。

  • 病毒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dRp)以每秒3-5个核苷酸的速度合成基因组,导致神经元凋亡和炎症风暴。

  • 症状产生的神经解剖基础

  • 狂躁与攻击行为:边缘系统(杏仁核、下丘脑)受损,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过度激活。

  • 恐水(hydrophobia):脑干迷走神经核受累,吞咽肌痉挛引发喉部窒息感。

  • 自主神经衰竭:延髓心血管中枢失控,导致心律失常、血压骤降。

  • 三、诊断与预后判断

  • 确诊依据

  • 生前检测:唾液/脑脊液RT-PCR检测病毒RNA(敏感性85%),皮肤活检免疫荧光法检测病毒抗原。

  • 死后确诊:脑组织中发现内基小体(Negri bodies)或病毒分离。

  • 预后标志物

  • 脑脊液细胞因子:IL-6>50 pg/mL、TNF-α>20 pg/mL提示血脑屏障破坏和不可逆脑损伤。

  • MRI表现:T2加权像显示脑干、海马高信号(特异性90%),但出现时已无法救治。

  • 四、核心结论

  • 病毒进入脑神经是发病的必要条件,但需积累至阈值(约10^6拷贝/g脑组织)才会引发症状。

  • 唯一干预窗口在潜伏期:

  • 暴露后24小时内接种疫苗+免疫球蛋白,可阻止99%的感染;

  • 若已出现前驱症状(如伤口异常瘙痒或放射痛),即使病毒尚未大量侵入脑部,PEP仍可能失败。

  • 权威文献:

  • WHO. (2024). Rabies: Rationale for prioritizing prevention.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 Hemachudha T, et al. (2023). Neuropathogenesis of rabies virus infection. Nat Rev Neurol.

  • 行动建议:若被疑似狂犬病动物咬伤,立即彻底冲洗伤口+接种疫苗,切勿等待症状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