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当代哲学、社会理论和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诸种流派和思潮中,结构主义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法国的一位社会理论家说:“结构主义不是一门哲学,而是一种方法论。”(注:《哲学译丛》编辑部编译:《近现代西方主要哲学流派资料》,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03页。)如此评论是很中肯的。结构主义以它那奇特的方法论思想和要求,对语言学、文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教育学等研究领域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结构主义起源于法国,后扩展至整个欧洲大陆,但结构主义不是一个统一的哲学派别,而是由结构主义方法联系起来的一种广泛的哲学思潮。所以,对结构主义进行某种界定,确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任务。不过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些界定结构主义的尝试。许多人是从思维方式上加以界定的,如霍克斯(Terence
Hawkcs)认为“结构主义基本上是关于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在这一思维方式中,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我们在各种事物之间感觉到的那种关系。即世界是由各种关系而不是由事物构成的,在任何既定情境里,一种因素的本质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它的意义事实上由它和既定情境中的其他因素之间关系所决定。总之,任何实体或经验的完整意义除非它被结合到结构中去,否则便不能被人们感觉到。”(注:〔英〕特伦斯霍克斯著,瞿铁鹏译:《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8-9页。)因此,结构主义追求的最终目标是永恒的结构:个人的行为、感觉和姿态都纳入其中,并由此得到它们的最终的本质。
巴尔特(Roland Barthes)则从方法论意义上加以界定,认为“结构主义是从当代语言学方法中引出的,针对各种文化现象的分析法。”(注:杨大春著:《文本的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1页。)
??
如上界定分别涉及结构主义的出发点和方法论。或许我们可以从皮亚杰(J.Piaget)那儿看到一个更为综合的界定。皮亚杰提出:“一个结构是本身自足的,理解一个结构不需要求助于同它本性无关的任何因素。”(注:〔瑞士〕皮亚杰著,倪连生、王琳译:《结构主义》,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页。)而另一方面,“人们已经能够在事实上得到某些结构,而且这些结构的使用表明结构具有普遍的,并且显然是必然性的某几种特性,尽管它们是有多样性的。”(注:〔瑞士〕皮亚杰著,倪连生、王琳译:《结构主义》,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页。)
??
结构主义的科学理想并不意味着要将结构观念运用到数理领域,它更多关心的是社会文化现象。所以,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结构主义是关于社会文化的一种思维模式,一种分析方法,它表明社会文化现象是人无意识地构造的自足的系统。 下面我们将检视结构主义理论在教育上的主要应用,我们把重点限制在被视为结构主义者的教育理论家和那些自己声称拥有这项头衔者。
??
结构主义教育家一般具有3方面共同的特色。首先他们起源于对50年代出现的教育危机乃至国家安全的关心;其次他们主张探寻那些危机或危险的缘由,进而显示出他们所主张的教育理念、教育过程和学科结构;最后他们寻求或计划矫正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和危机。概言之,上述3方面特色可以通俗地表述为:教育出了什么差错?为何会有那些弊端发生?它们如何才能被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