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很多著名的边塞诗人,而他们描述远征西域、建功于万里之外的时候,往往会描述一个共同的敌人:楼兰。
像大诗人王昌龄在《从军行七首》里的不朽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其余边塞诗人像高适有“马蹄经月窟,剑术指楼兰”、岑参有“浑驱大宛马,系取楼兰王”等等类似的诗句。
可是,历史上的楼兰早在南北朝时就已经覆灭,等大唐建立的时候楼兰早灭亡几百年了。唐朝时在西域与大唐争锋的敌人开始是突厥,后来是吐蕃,那么为什么唐朝诗人在写诗的时候,还要以“楼兰”作为敌人呢?
历史上的楼兰,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西域古国,而且地处丝绸之路,是东西方贸易的枢纽,所以是西域诸国中比较强大的一个。楼兰的强盛时期,夹在汉朝和匈奴之间,首鼠两端,两面讨好,更多的时候是偏向于匈奴的。
汉武帝时期,连匈奴都被打的抱头鼠窜,区区楼兰自然抵挡不住。汉武帝曾经派遣大军西征,活捉了楼兰王,迫使楼兰归顺汉朝。可过了不久,楼兰又反叛了。
到了汉昭帝的时候,鉴于楼兰反复无常,霍光派遣了以傅介子为首的十名勇士,以出使楼兰赏赐金币为名,直接杀掉了楼兰王,并立其弟为王,从此彻底控制了楼兰。
这件事前所未有,在敌国首都斩杀了对方的国王,当时傅介子提着楼兰王的头说:王负汉罪,天子遣我业诛王,当更立前太子质在汉者。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
意思就是楼兰王辜负了大汉,所以天子派遣我来诛杀楼兰王,现在立之前在大汉当人质的太子为楼兰王。汉朝大军就在外面,如果你们要动,就消灭你们的国家!
凭借如此大功,傅介子威震西域,也成为了后世诗人常用的一个典故,为之神往。连潇洒的大诗人李白也不能免熟,曾经写过“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诗句,而另一位大诗人杜甫也有“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的诗句。
大唐当时经常与突厥、吐蕃在楼兰旧址上开战,这些诗人感慨历史,追念傅介子的丰功伟绩,也就自然而然的选择“斩楼兰”这个典故了。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相比西域的其他国家,匈奴、龟兹、月氏,读音上都是闭口音,不适合边塞诗人慷慨豪迈、凌云壮志的气概,而楼兰先闭后开,字面雅观又有语感,适合押韵,所以也会被拿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