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就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百善孝为先,所以,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就是为人子女应该做的了,也是必须的了。传统文化人们根深蒂固的思想就决定了你不能那么的肆意妄为。
其实,现在有好多人和题主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也越来越发达,当了解了西方的家庭模式的时候,在和父母发生冲突的时候,下意识就会想,没什么我生在中国?我的人权呢?我这么大了怎么还要听你们的?怎么这么不公平啊?可是,换一种思路,想一想,我的父母已经老了,她们为我付出了那么那么多,纵使真的委屈,但是真的就让一让她们,多一点儿忍耐吗?她们是在也我对着干吗?其实不是,她们只是害怕你的决定会让你摔个大跟头,而你不一定有力气重新爬起来。所以,发生了你觉得你孝顺父母,父母却不知道尊重你,体谅你。
是吧,父母把我们生下来,在我们还不懂事儿的时候,也没有嫌弃我们,还不停的教育我们,希望我们成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从小到大,学费,书费,生活费,保险费,买衣服,买本子,买笔,买零食,那个钱不是父母给的,我们真的有资格去抱怨父母吗?
或许你会说,我还在父母老的时候招呼他们,但是,父母会没钱请保姆,父母想要的也仅仅是咱们子女的快乐罢了,所以,题主,我想对你说,爱你的爸爸妈妈吧,尊重她们,和他们谈谈心,没什么是解决不了的。
八月长安曾经在一本书中写到:将来我一定要做一个好妈妈,将我不曾得到的爱与尊重通通都给你。
这句话其实说出了大多数孩子想说又不敢明说的话,我没有一个尊重我的父母,但我希望能够成为一个尊重自己孩子的父母。
只是,当这些孩子长大成为父母的时候,因为时间亦或是经历的影响,他们早已忘却想要成为一个尊重孩子父母的想法,而是转而成为另一个一味要求孩子孝敬自己的父母。
一代又一代,这就成为一个死循环,让这个社会只要求孩子孝敬父母,却没有要求父母要尊重孩子。
高考报志愿那会,也是我跟父亲有史以来关系闹得最凶的一段时间,因为成绩不够的原因,所以必须要在专业和学校之间做出抉择。
父亲坚持学校,能上985就不要211,而我坚持专业,想要学金融或者是经济等热门专业。
但是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二者必须取其一,我和父亲都不肯推让,那几天家里的氛围超级紧张。
报志愿的那一天,五点钟父亲就起床跟母亲吵架,说母亲生了一个不孝子,然后气得摔门而走。
我在床上做了很久,然后默默地将自己已经写好志志愿表撕掉,告诉母亲我同意父亲的想法。
十点钟,我照着父亲写的志愿,完成了网上志愿的填写,然后按了确认键。
最后,我被父亲写的第一志愿的第二专业录取。
一个我从来没有想过的学校,一个我从未听过的专业。
父亲很高兴,说我是他的骄傲,夸我孝顺听话。
现在,两年过去了,我仍是他在外吹嘘的资本,但却没有问我,在学校过得快不快乐,喜不喜欢这个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