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宗庆德元年,杜甫五十二岁,於梓州听说唐军已收复河南河北,非常兴奋,写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首诗声泪俱下,喜极而泣,乱世离乡终有天下太平可携眷回乡之时。但是杜甫回洛阳的心愿仍未实现,因为当时中原虽复,但回纥气焰高涨在洛阳长安任意横行。
故乡归不得,成都乱后又无所依靠,只得继续留在梓州。梓州当时是东西川节度使的治所,也是官吏往来必经之处,杜甫不免要送迎往来,因此赠酬的诗特多。辗转多时,代宗广德二年暮春三月,一家人终於回到成都草堂,此时好友严武力劝杜甫投身仕途,并推荐给朝廷,使他回到成都衙门上班,开始幕僚生活。但他终究无法忍受紧张又拘束的工作,数度请求严武让他辞职回草堂,如愿之后,作了一首诗给严武〔敝庐遣兴奉寄严公〕
杜甫报告自己对野老生活的满足,并希望严武能来喝酒作诗。不久之后,杜甫赖以为支柱的严武突然去世,回乡之心便更加热切,五月便离开度过五年半时光的蜀地,心情纪录在〔去蜀〕
看出一直忧国忧民的杜甫,在行将老朽之时暮然回首,竟是满怀的人生厌倦与感慨。
严武的去世使杜甫一家生活失去依靠,陷入困境,只好收拾行囊,再度走上流浪迁徙之路。他们乘船入长江,到云安的路上写了〔旅夜书怀〕
写旅泊在外的心境,夜景雄浑,浪涌不绝,自己却受痼疾所苦,生命微渺飘荡,如天地间一只小沙鸥般。
杜甫到云安时,病重难行,便开始养病,直到代宗大历元年(西元七六六年)身体渐渐好转,才离开生活半年的云安,前往夔州。夔州位瞿唐峡附近,和后汉初公孙述所筑的白帝城相连,杜甫一家在山腰的房子落脚,此处风景壮丽绝色,西郊的武侯庙更是杜甫屡游不倦之地,写了〔八阵图〕
此期,杜甫对夔州特殊的奇风异俗亦有诗述:〔负薪行〕、〔雷〕诗、〔火〕诗等。
身子欠佳的杜甫,在闲静卧病中十分容易陷入回忆,除了一些感慨时局的作品外,大半是回忆过去经历的诗,如〔夔府书怀四十韵〕从安史之乱起追溯;〔遣怀〕及〔昔游〕则是回忆年少时代与李白、高适客游梁宋的经历;〔壮游〕更是从七岁学诗开始说起,历叙漫游吴越齐赵、客居长安、安史之乱、滞留巴蜀等,简直是一篇自传。
这年秋天,杜甫移居到夔州的西阁,初来觉得景物一新,又做了不少有名的诗,〔秋兴八首〕、〔诸将五首〕、〔咏怀古迹五首〕等。〔秋兴八首〕主要描写身居峡中,心忆长安的心情,其八首七律合成一组,每首之间都有相互贯串组织的关系,这种连章诗,是杜甫诗中的独创。杜甫在夔州两年内,写了约莫四百三十首诗,占他现存作品的七分之三,其诗更是达到成熟境界。
直到大历三年(西元七六八年),杜甫五十七岁,决定离开夔州,和家人从白帝城下航瞿唐峡,至江陵会弟弟杜观,却受江陵诸公薄情,无法投靠久留之下,回到潭州,以船为家,采草药到鱼市场贩卖为生,〔江汉〕足见当时孤寂冷凉的生活
杜甫留在潭州过年后,到大历五年(西元七七O年),因潭州刺史被杀大乱,只好入衡州避难。久居水上的杜甫在颠沛流离下,风痹之病日重,最后卧倒舟中,写了一首三十六韵的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历叙自己困窘之状与病势之危。诗成后,杜甫便在湘江舟中溘然长逝,这时是大历五年冬天,杜甫五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