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元726年到公元812年为第一阶段。其间,利奥三世发起的毁坏圣像运动引发了波及社会各个阶层和各个角落的有关如何对待圣像的争论。狂热的基督教教徒纷纷以各种形式反对发起毁坏圣像运动的统治者其中不乏流血事件的发生,民众起义也是此起彼伏。公元730年,利奥三世召开宗教大会,撤换了反对毁坏圣像的大教长日耳曼努斯,代之以拥护毁坏圣像的大教长阿纳斯塔修斯,并制定了有关的宗教法规,为毁坏圣像运动提供了宗教理论上的依据。
利奥三世死后,他的儿子君士坦丁五世(741~775年在位)继位,毁坏圣像运动随即进一步升级。君士坦丁五世使这场运动的教义之争演化为对崇拜圣像者的迫害,由此引起了全社会的动荡。君士坦丁五世下令人人宣誓不得崇拜偶像,焚毁了大量的圣像艺术品,并且使用石灰水清除教堂内的圣像壁画,甚至还处死反对派的高级教职人员,关闭由他们控制的修道院,没收修道院的财产,强迫修士修女还俗。世俗皇帝这一过激的行为促使罗马教皇最终摆脱了拜占廷皇帝的控制,在法兰克国王矮子丕平的支持下,建立起了教皇国。
毁坏圣像运动到了君士坦丁六世(780~797年在位)继位之初却发生了重大转折。以摄政皇后伊琳尼为首的反对毁坏圣像者占据有利形势,大举反攻倒算,不仅全面废除了以前历代皇帝毁坏圣像的法令和宗教法规,而且反过来对参加毁坏圣像运动的教俗人士进行大肆迫害。
圣母和圣婴像公元787年召开的“尼西亚宗教会议”公开反对毁坏圣像,下令人人崇拜偶像,并规定世俗君主无权干涉教务。毁坏圣像派的势力一度销声匿迹,直至米哈伊尔一世(813~820年在位)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