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钟子期死后,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经考证,伯牙原本就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列子》与《荀子》、《史书》、《琴操》等书中均为“伯牙”。
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鸟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汉阳知县华某并立碑,“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80年修复。墓为圆形,封土高1.5米,底径8米,环以石垣。碑高1.5米,宽0.7米,上刻“楚隐贤钟子期之墓”。山上青松葱茏,山下芳草碧翠,湖面绿波粼粼,湖畔流水潺潺,凤鸣水声,宛若琴音。
扩展资料:
俞伯牙和钟子期成知音。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有一个叫做俞伯牙的人,他的琴艺是出神入化,非常高超,凡是听过他弹琴的人都异口同声,不约而同的说弹得太好了,但是众人只知道好,却说不出这琴声到底好在哪里,说白了就是不会欣赏。直到有一年,俞伯牙去到了楚国。
俞伯牙在一个船上,突然琴兴大发,于是就拿着自己随身带着的琴弹奏了起来,正当他陶醉在优美的琴声的时候,突然看到了他旁边有一个人正一动不动的站着,于是俞伯牙就吃了一惊,突然手一用力,他的琴弦就断了,于是俞伯牙就仔细看了看这个人,发现他就是个砍柴的。
俞伯牙就故意问这个人他有没有听出琴声里面弹得是什么曲子,没想到这个砍柴的人却回答的非常准确,他弹得正是孔子赞叹弟子的曲子,还说只可惜他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就断了。
俞伯牙听了打柴人的话觉得是一点没错啊,所以就心中大喜,终于遇见一个懂他的人了。所以紧接着伯牙又为这个砍柴人弹了几曲,还请他辨识其中之意,于是俞伯牙就弹起了赞美高山的曲调,砍柴人说非常好,琴声雄伟而庄重,就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
又当俞伯牙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的时候,这个砍柴人又说道这琴声宽广浩荡,就好像看见了滚滚的江流和无边的大海一样,所以俞伯牙就感到非常的激动,他觉得终于找到了一个知音,这个知音就是钟子期,所以俞伯牙就命童子焚香燃烛跟钟子期结为了兄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伯牙绝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山流水遇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