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2025-04-25 03:38:50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恐龙是如何灭绝的?

回答2:

恐龙灭绝之迷有多种说法,至今说法不仅不统一,而竟有130多种,以下几种说法是一些比较典型和有名的观点,除此之外还有好多说法,在此不一一列举了。
1 〉小行星撞击说
有关恐龙绝灭原因的假说很多,但最有名的莫过于美国科学家阿尔瓦雷斯于1980年提出的小行星撞击理论了。

1991年,有科学家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寻找石油,谁料到 石油没找着,却发现了一个地下的隐伏构造。这一构造状似碗形,直径200—300千米,深约3 千米,形成于6500万年前。科学家相信,这个隐伏构造当是撞击坑的所在。这个坑现被称为‘’奇克苏鲁布‘’撞击坑,这是因为奇克苏鲁布镇正好坐落在撞击坑的中心部位。

现今的尤卡坦是陆地,但6500万年前这一带却是一片浅海水域。当年小行星以高速向地球撞来,在临近撞击点的上空,星体突然发生大爆炸,强大的冲击波在一舜间把撞击点炸出一个巨大的坑,100多立方千米的岩石被挖出。

最近,科学家计算出,当时的海啸大浪最高达350米,低的也有100米。据他们研究,当年那一带的海平面比现在约高出200米,灾星就撞在200米深的浅海海底。

由于小行星撞在浅海海底,所以引起的海啸与撞击的能量相比并不算大,但海水向撞击坑回流时引起的海啸却十分巨大。他们认为,小行星要是落在了深海之中,所引发的海啸将会比落在浅海区大出近10倍!据认为大海啸发生时,海水淹没了整个墨西哥和大半个美国

当发生撞击时,溅起的尘埃长时间挡住了阳光,使浮游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那时海洋中的生存环境变得相当恶劣。当时海洋表层的浮游植物在短时期内大量死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又据氧同位素的研究,显示撞击后大洋表面水温下降约10℃。研究者估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地表平均气温下降约数摄氏度,导致全球冰川化,形成新冰期。

那时的地球进入了漫长而黑暗的冬天,大地久久不见天日,地面急剧降温,景况十分可怕。据说地球上要是发生了核大战,其情景将与6500万年前的那幕惨剧相似。所以说核大战实在是打不得。

据近年研究,小行星肇事后,有好长一段时间天上下的雨是富含硫酸的“硫酸雨”。研究者说,小行星撞击点的地下岩层中夹有大量石膏矿,石膏中的硫便是硫酸雨的直接来源。硫酸雨对地球表面的生物所造成的伤害有多大,不言自明。研究者认为,小行星要是撞在别处(不含石膏矿的地方),结局就会比这好得多。

小行星对地球的这一击,使地球表面又是大火,又是海啸,又是降温,同时天降酸雨,大地一片昏暗。不用说,由撞击而引发的火山和地震,肯定也会跟着一同出来可劲地闹腾。一个好端端的地球,瞬时变成了人间地狱。可怕!

大量证据表明,6500万年前确有一颗小行星袭击了我们的地球,并酿成了一场空前的生态环境大灾难,地球的生态系遭到了彻底的破坏。有一种观点认为,白垩纪末的这场大灾难系当时强烈的火山活动所为,但种种证据显示,火山没有这么大的能耐。

由于科学家已掌握了大量的证据,小行星现在已很难洗刷自己的“罪名”。然而,小行星真的是“屠龙凶手”吗?(当然我们也不否认它曾杀死过大量恐龙);如果6500万年前小行星没来“轰炸”地球,恐龙是否就会 一直繁衍到今天?小行星究竟对白垩纪末期的大绝灭事件负有多大的“责任”?这些仍然是难以解开的谜。
2〉臭氧层空洞说
俄罗斯科学院的专家最近在对俄远东地区的4处已被发掘的“恐龙墓地”进行研究后认为,恐龙灭绝的原因与臭氧层空洞密切相关。

在距今约1.3亿年前的侏罗纪,恐龙家族曾在生物界称霸一时。但到了距今约6千万到7千万年前的白垩纪,这些“霸主”们却都神秘地灭绝了。个中原因,至今众说纷纭。

据俄国际文传电讯社报道,俄罗斯科学院地质构造和地球物理学研究所的基里洛娃博士指出,近年来,俄科研人员在俄远东的昆杜尔地区和布列亚河附近等4个地点发掘出了大量的白垩纪恐龙骨骼化石。专家在对其进行研究时发现,很多恐龙的骨骼化石上都留有该恐龙生前曾长期肢体溃烂的证据。俄专家将上述发现与本地区的地球历史研究成果相结合,提出了一个观点:恐龙灭绝的原因与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和剧烈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据基里洛娃介绍,在白垩纪时期,太平洋中部曾发生过规模极大的海底火山爆发。火山爆发后,海水涌向了陆地,部分地改变了恐龙的生存环境。这位专家指出,规模如此之大的火山喷发必然会生成大量含碳气体,这些气体足以严重改变地球大气成分,使大气中出现超大面积的臭氧层空洞。这样,阳光中的紫外线就会肆无忌惮地穿过“空洞”射向地球。过量的紫外线辐射不但能使恐龙的肢体上产生病变和溃烂,而且还能够影响食物链和改变地球气候。对于适应能力不强的恐龙来说,这无异于灭顶之灾。此后,火山爆发的影响逐步减弱,海水开始退却,含碳气体排放量急剧减少,臭氧层空洞逐渐消失,地球气候再次大规模改变。

基里洛娃表示,上述观点还只是俄科学家的初步论断。今后,科研人员将继续研究以论证这些观点。
3〉专家称繁殖受阻是恐龙灭绝主因

中新社广州十二月三十日电(刘如春林郑楷) “由于古气候及地质——地球化学因素的影响,据今六千五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雄性恐龙出现了性功能障碍,大量的恐龙蛋未能受精,导致了恐龙最终灭绝。”

广东省地质勘查开发局有关人士今天介绍,杨超群剖析了目前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多种假说,并对广东、河南等地盛产恐龙蛋化石地层的层位和时代进行了综合对比研究后发现,河南西峡等盆地的原地埋藏型的恐龙蛋化石能大量完好地保存下来,而恐龙骨骼化石则零星可见,是恐龙蛋未能孵化从而导致恐龙灭绝的直接见证。

支持这一观点的例证,是英国一名化石商人在来自中国的七十个恐龙蛋中,只发现一个有胚胎化石,也说明恐龙蛋的受精率颇低。

在恐龙繁盛的侏罗纪时期,雌雄恐龙的生殖能力都很强,大量的受精蛋均孵化出了恐龙,因此出现了保存大量恐龙骨骼化石而未见恐龙蛋化石的情况。到了晚白垩纪,雌性恐龙的生殖功能仍较强,但雄性恐龙却出现了性功能障碍,大量的蛋未能受精,因此出现了大量的蛋化石而骨骼化石则相对十分稀少的情况。而且,从晚白垩纪早期到晚期,地层中的恐龙蛋化石逐渐减少,说明恐龙的生殖功能逐渐衰退,恐龙的数量不断减少,最终灭绝。

杨超群根据晚白垩纪至早第三纪地层中常见有膏盐(石膏、岩盐等)矿物及(或)膏盐层的事实,分析了导致恐龙生殖功能衰退的古气候及地质--地球化学因素。他认为,当时是在持续炎热干旱的气候条件下,由于强烈的蒸发浓缩作用,使湖水中的矿化度逐渐增高而演变成盐湖。恐龙在饮用了的盐湖水后,特别是盐湖水中的硫酸根的浓度大大增高时,极可能对它们的生殖功能造成破坏。此外,华南与含恐龙蛋化石同时代的地层中,有的地方还发现含铀砂岩,铀的核辐射对恐龙的生殖能力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杨超群还举了中国新疆西部伽师县和岳普湖县一带流行的一种男性不育、女性不孕的地方病--伽师病的例子,说明其病因是由于病者饮用了硫酸根、氯、钠、镁含量过高的克孜河河水所导致,这与恐龙生殖功能的衰退有类似之处。

一些专家认为,杨超群关于古气候及地质--地球化学因素引起恐龙生殖功能逐渐衰退以至灭绝的新假说,无疑对当前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与防治污染具有意义。
4〉食物中毒说
我国科学家最近根据对部分恐龙化石的化学分析,发现了植物杀害这种史前动物的证据。
他们选取了50多个埋藏在四川盆地中部、北部和南部的侏罗纪不同时代的恐龙骨骼化石样本进行了中子活化分析,发现恐龙骨骼化石中存在微量元素异常。
主持这项工作的成都理工学院博物馆馆长李奎说:“这些恐龙化石中砷、铬等元素的含量明显偏高,有可能是恐龙生前过多食用高砷、铬植物,生命代谢使砷、铬沉淀在骨骼中的结果。”对恐龙化石埋藏地的植物化石研究表明,植物化石中含砷量也非常高。砷即是砒霜。
科学家还对一些地区的恐龙蛋进行了化学分析,也发现了微量元素异常,推测与母体摄入有毒食物有关。
但科学家指出:不同地区恐龙的死亡,不能用一种机理来解释。恐龙家族究竟是怎么消亡的,还有待深入研究。
5〉内在基因说
新华网哈尔滨2月26日电(记者周确) “恐龙家族的整体灭绝是因其内在基因的规定性、而非外在因素的偶然性;恐龙最后灭绝是该物种自己完成了特定的生命活动周期”,这是黑龙江学者于大海近日提出的全新观点。

于大海在研究生物起源的过程中发现,任何一种生物种类在地球上的存活都有着特定的周期性,它并非一经发生就会无限期延展下去,而是在到了一定的生命周期后,就会由于其自身遗传机制方面所存在的问
6〉恐龙放屁导致恐龙的灭绝

恐龙这史前巨物,从中生代的三叠纪到白垩纪,称霸了1.6亿年后绝种。恐龙绝种的原因众说纷纭,有法国科学家推测,导致恐龙绝种的正是它们自己的屁。
科学家精确分析了屁的成分。屁中发出的臭气只占所泄之气的1%,那是铵、硫化氢、粪臭素和挥发性脂肪酸等。无臭味的氮、二氧化碳、氢、甲烷则占了很大比重。
恐龙家族种类众多,包括特异龙、斑龙、雷龙、梁龙、腕龙、湾龙和三角龙等。它们体形庞大,部分重达80至100吨,每天要吃130至260公斤食物。试想想,恐龙每天不断放屁,它们在一亿多年间释出的甲烷必定当可观。
这些甲烷最终破坏了臭氧层,导致地球生态变化,这样,阳光中的紫外线就会肆无忌惮地穿过“空洞”射向地球。过量的紫外线辐射不但能使恐龙的肢体上产生病变和溃烂,而且还能够影响食物链和改变地球气候。对于适应能力不强的恐龙来说,这无异于灭顶之灾。
7〉其他说法
一、气候变迁说:6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大幅下降,造成大气含氧量下降,令恐龙无法生存。也有人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身上没有毛或保暖器官,无法适应地球气温的下降,都被冻死了。

二、物种斗争说:恐龙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

三、大陆漂移说: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即“泛古陆”。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的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而灭绝。

四、地磁变化说:现代生物学证明,某些生物的死亡与磁场有关。对磁场比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场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可能导致灭绝。由此推论,恐龙的灭绝可能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有关。

五、被子植物中毒说:恐龙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没有的毒素,形体巨大的恐龙食量奇大,大量摄入被子植物导致体内毒素积累过多,终于被毒死了。

六、酸雨说:白垩纪末期可能下过强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锶在内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龙通过饮水和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摄入锶,出现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后一批批死掉了。

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假说,远不止上述这几种。但是上述这几种假说,在科学界都有较多的支持者。当然,上面的每一种说法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例如,“气候变迁说”并未阐明气候变化的原因。经考察,恐龙中某些小型的虚骨龙,足以同早期的小型哺乳动物相抗衡,因此“物种斗争说”也存在漏洞。而在现代地质学中,“大陆漂移学说”本身仍然是一个假说。“被子植物中毒说”和“酸雨说”同样缺乏足够的证据。因此,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还有待于人们的进一步探究。
具体见网址http://iask.sina.com.cn/b/11443185.html?SHID=1207472713.706

回答3:

6500万年前,恐龙在逐渐消失。消失速度之快,令人吃惊。大概在上百万年内就统统消失了。以至于人们需要找出一些突然性因素,比如,大的自然灾害把恐龙灭绝了。前一段寄希望最大的小行星撞击说,终于破灭了。科学家已经找到了那次撞击的准确时间,比恐龙灭绝时间早。(是早是晚我没有记准。)这样就把小行星撞击说,排挤出了恐龙灭绝的可能因素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恐龙灭绝的呢?渐变说,似乎是有道理的。渐变说认为,恐龙的绝灭是由环境的变化引起的。中生代末期,造山运动导致气候,环境的巨大变更,爬行类因不适应而被淘汰,加之哺乳类的兴起,使爬行类在生存竞争中处于劣势,最终被哺乳类所取代。以上就是渐变说,的恐龙灭绝理论。
造山运动导致的气候,环境变化是很缓慢的,几乎所有生物的可能进化速度,都能跟上,造山运动导致的气候,环境变化。因此,造山运动导致的气候,环境变化,是很难导致生物灭绝的,只会导致生物加快进化,成为继承性的新的物种。
并且造山运动很难使所有的地方都发生气候,环境的变化。应该会有一部分地方气候,环境没有发生变化。这没有变化的地方,照样应该会成为恐龙生存的乐园。
在恐龙时代,长达一亿多年时间,大的气候、环境变化应该是多次的,为什么其它几次没有导致恐龙灭绝,而6500万年的那次,就可以导致恐龙灭绝呢?难道是,仅仅多了一个哺乳类的因素吗?也许是这样的吧!
恐龙真正的灭亡因素是,哺乳类的进化。哺乳动物才是,恐龙灭亡的唯一因素。是哺乳动物把恐龙淘汰了。恐龙是生存竞争的失败者。不过,此时恐龙已经统治地球,长达一亿多年。是这一亿多年内的最强者。
从个体竞争上看,成年恐龙个体的生存能力,决不亚于成年哺乳动物个体的生存能力。大概6500万年前的恐龙成年个体,生存能力相对于哺乳动物的成年个体还要强一些。但是,恐龙依然被哺乳动物淘汰了。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生殖方式上的差别,决定了竞争双方的命运。
恐龙是蛋生,哺乳动物是胎生。哺乳动物生育相对可能复杂许多,因此,进化相对困难。也可能不是,生殖复杂导致的进化困难。总之,哺乳动物在生育上,相对于蛋生的爬行类,进化要困难的多。因此,哺乳动物的生殖进化以及其它进化,也在时刻前进着,优势逐渐积累着。在与恐龙竞争的一亿多年内,总体生存能力,均不占优势。不过,至少没有被彻底淘汰。在这一亿多年内,恐龙在进化前进,哺乳动物也同时在进化前进。在这一亿多年内,哺乳动物进化速度,与恐龙相比,总不占优势。恐龙一直是同时代的佼佼者,而哺乳动物总是默默无闻的跟着前进。这样就到了6500万年前,恐龙进化终于黔驴计穷了,而哺乳动物依然在迅速进化。而此时,哺乳动物在进化路途中,获得了一个大的前进。不知道是什么方面获得了大的前进。就这一大步,终于拉开了,与恐龙生存竞争的距离,总体生存能力占了上风。恐龙将很快推出历史舞台。
胎生与蛋生,终于显示了优劣。
蛋生的劣势,在恐龙生命的某个时候,是非常明显的。恐龙产蛋以后,孵化出小恐龙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几天,或者十几天,几十天。这是极大的致命缺点,恐龙之所以被哺乳动物淘汰,大概仅仅这一个因素。
哺乳动物生育后代,是胎生。这相对于蛋生,是一个巨大优势。因为,父母可以更好的保护自己的后代,原因仅仅是,可以相对自由的带着胎儿移动,躲避危险,或者获得食物。而蛋生,就没有这个优势了,在孵化的那一段时间内,实在不方便,对于某些非肉食恐龙还很危险。
在哺乳动物进化水平比较差时,个体竞争力还很弱时,哺乳动物主要是靠自己特殊的生殖方式、胎生,这个巨大优势而弥补自己的其它缺点的。这样也可以获得自己的一席生存之地,但完全处于劣势。
此时的恐龙,是恐龙威胁恐龙,哺乳动物基本是附属的。恐龙之间都是蛋生,因此,在这方面不会有胜利者,虽然照样有盗蛋分子,但是这些盗蛋分子基本是恐龙,相互必然会进化出防备的办法的。相互之间会达到一个均衡。均衡的结果是,导致大家种群规模都减少了一些。
而哺乳动物在获得某个关键性进化时,生存能力获得较大前进,此时如果成为或者说,依然是盗蛋分子,在与恐龙的盗蛋与保蛋的竞争进化中,恐龙是很容易被打败的。会出现进化失衡,一方的消失就不可避免了。
草食恐龙,是最先被灭亡的。是盗蛋行动中,最先失败的恐龙群体。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草食恐龙孵化后代,最困难。草营养不丰富,草食恐龙需要大量进食物。每天需要长时间的吃草,吃树叶等行为。需要离开自己产蛋的地方,很难时刻守着自己产的蛋。草食恐龙的同伴也运不过来食物,大概可以进化到轮换着,守护自己同伴产的蛋,避免被偷食。这一步进化是很难的,并且也不是太方便,就是能成功的进化到这一步,也会较大的削弱这个草食恐龙种群的生存能力。其实就是降低了,这个草食恐龙种群,在单位面积上的个体总量。那么肉食恐龙种群,在单位面积上的个体数量,也必然跟着下降。可能下降量,与肉食恐龙不成比例。原因是有哺乳动物可以作为食物。
草食恐龙在看守自己产的蛋时,应该容易被肉食恐龙发现,这也会较大的降低草食恐龙的生存能力。
并且,在肉食恐龙把看守,自己产的蛋的草食恐龙,吓跑时,在这个空隙时间,也许就会被哺乳动物专住空子,把草食恐龙产的蛋偷走了。这可能会是很严重的后果,可能会是降低草食恐龙种群数量的最主要方式。草食恐龙看来这样灭亡的可能性,就很大了。护蛋太难,这也是哺乳动物相对于恐龙的最大优势,无须护蛋。
这些哺乳动物的个体大概,都不大。小个体,很有好处,便以隐藏,躲避肉食恐龙。
大、小草食恐龙,看来灭亡已成必然。护蛋太难,仅仅因此而灭亡。
肉食恐龙由于食物是肉,营养丰富,食物体积较小。可以进化出两种保护自己产的蛋的模式,一种是与合作者,其中的一个去捕获猎物,然后拿来共同食用。一种是轮换捕获猎物,各吃各的。进化出前一种可能性更大。肉食恐龙可以进化到,保护自己产的蛋的水平,甚至不给哺乳动物提供偷盗的机会。不过,晚上情况会如何呢?肉食恐龙是不是能保证自己与伙伴轮换看守呢?能保证不睡觉吗?肉食恐龙数量不可能集中的太多,大型的肉食恐龙合作者一般是两个。小型的肉食恐龙会多一些。晚上看守,看来难度很大,容易被小巧玲珑的哺乳动物专空子。
不过更主要的是,单位面积上草食恐龙数量的较大下降,对肉食恐龙的生存影响更大,这会使一个个,肉食恐龙种群的规模变的很小,灭亡的几率就大的多了。肉食恐龙看来可能就是这样灭亡的。
难道说,是进化出了一种,小巧玲珑的,爱吃,善于吃,恐龙蛋的,杂食哺乳动物,导致恐龙灭亡的吗?也许就是这样的吧!不过,应该至少是,6500万年前的某种哺乳动物获得了一个重大进化前进,使自己的生存能力提高了一大步,这一大步,拉开了与恐龙生存能力的距离,导致了恐龙的灭亡。
其实,恐龙就是灭亡于,哺乳动物的偷盗,是偷盗行为使恐龙灭亡的。
那些不善于保护自己产的蛋的爬行类,准确的说,就是保护成本很高的爬行类,统统灭亡了。而那些保护成本很低的爬行类,主要靠,蛋的隐藏,隐蔽等行为,这样的爬行类到现在,还有部分幸存者。如,龟,鳄鱼,蛇等。当然蛋小了容易隐蔽,蛇大概就是这样的隐蔽方法。龟是埋在沙子里隐藏。
还有一大类,也是蛋生,鸟类。鸟类没有因蛋生而灭亡,原因是,鸟类可以把自己的蛋产在哺乳动物够不着的地方,或者说难以够到的地方。如树上,悬崖峭壁上等等。
这些幸存的爬行类,以及鸟类,也可以间接的证明,恐龙不是因为,自然灾变而灭亡的。所有的灾变说,都必须要解释,幸存的爬行类,幸存的原因。
我还估计了一个小因素,恒温是哺乳动物战胜恐龙的原因之一。因为恒温是大脑进一步进化的基础,恒温使脑子,有了变的更聪明的可能。也许哺乳动物战胜恐龙有这个因素。
也许,恐龙也进化出了恒温的身体。如果是这样的话,大家在这一点上,都没有相对优势了。
是不是,只有用温暖的身体孵化的蛋,才可能出现,恒温的蛋生动物呢?如果是这样,恒温的恐龙,需要用自己的身体去孵化自己的后代,在孵化自己的蛋时,对自己生存就更加不利了。
总之,恐龙恒温不恒温,都无所谓,基本不影响自己的灭亡。那么哺乳动物也不需要恒温这个优势了,基本可以把哺乳动物的恒温这个可能优势排除出去了。因为,不需要这个优势了。只需要胎生这一个优势,就可以战胜恐龙了。
一些假想,三叠纪末期的那次物种大绝灭,大概也是类似于我上面所说的恐龙灭亡的情况。是被其它生物淘汰了。二叠纪末期,泥盆纪末期,奥陶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的模式大概都类似于恐龙的灭绝。也有可能部分不类似。总之,恐龙的灭绝模式是生物重要的一种灭绝模式,因其它生物竞争而被淘汰的模式。这也是一种生物大规模灭绝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