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中国从秦始皇以来就实施中央集权,君主专政,但一衣带水的日本却始终奉行着古老的封建分封制度。天皇虽为最高国家统治者,但在京都以外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却是各藩国的管领大名和守护大名。他们只在名义上受天皇节制,就像中国春秋时代各国的“公”和周王的关系一样。各国大名的高级侍从兼负警卫之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武力集团,这就是我们熟知的日本武士的起源。所以在日文中,武士就称作“侍”,英语称“Samurai”。武士们作为家臣,也能得到主君封赏的土地和城池,成为小大名。随着地方大名权力膨胀,武士集团的力量也越来越庞大,渐渐他们开始主宰主家的命运。
1159年的平治之乱开始了两大武士家族:源氏和平氏之间的大规模内乱。虽然一开始平氏家族杀死了源氏的家督源义朝,却没有对他的两个幼子源赖朝和源义经赶尽杀绝。
1184年初,东山再起的源赖朝纠合源义经,率兵攻入京城,平氏势力退守西部堡垒:一之谷。2月7日,源氏军队攻入一之谷,源义经率500轻骑跋山涉水,冒险偷袭一之谷后方,与正面大军前后夹击,击溃平氏军防线。平氏势力西撤到更遥远的四国岛沿海。
1185年4月25日,源平双方在坛之浦海域展开最后决战。在源义经镇定自若的指挥下,源氏军克服初战不利,奋勇反击,终于彻底击溃了平氏军。随军的平氏一族,无论老弱妇孺,全部投海自尽,平氏灭亡。甚至连跟随平氏一直逃难的安德天皇也葬身鱼腹,年仅7岁。源平合战以源氏的最终胜利结束。
1192年,大权在握的源赖朝在镰仓开设以武士集团为主的幕府政权,逼天皇封他“征夷大将军”。日本平安朝结束,连绵700余年的幕府时代开始。(幕的原意为军幕、帐幕。《史记李牧传》的《索隐》引崔浩云:“古者出征为将帅,军还则罢,理无常处,以幕帘为府署,故曰幕府。”后来代指出征将帅的近卫府。在中国仅战时设置的幕府,到了日本就一直设了700余年而不间断,难得。
从此以后,日本出现了两个政治体系:以天皇为代表的公家,和以“征夷大将军”为代表的武家。两个政治实体虽一直处于对立状态,无奈武家掌握着庞大的军队,公家统治国家的大权自然旁落,沦落到只有祭祀大典才会出现,充当僧侣祭司的可怜角色。这个状态一直持续到1867年倒幕运动后,明治天皇重新掌权为止。
这个说来就话长了,楼上的摘抄的有点笼统,看你分高,给你手打一个吧。
日本武士的起源要从天皇说起,我们知道古代日本是一个分封制的国家,天皇的皇子甚至皇女有很多是要分封的,而日本国土面积有限。这样就产生了矛盾,而这时天皇想出一个办法。熟悉日本历史的应该知道,天皇是没有姓氏的,而在这种矛盾产生后,天皇开始将自己的孩子们降为臣籍并赐以姓氏,一般会赐姓“源”或者“平”两氏。注意,赐姓可不是一个天皇这么做,而是很多代天皇都会这么做。有些天皇会给孩子赐姓平氏,有些赐姓源氏。比较有名的是桓武天皇赐姓的桓武平氏和清河天皇赐姓的清河源氏。这些众多的天皇所赐姓的孩子们,变是武士阶级的起源。
在中大兄皇子与忠臣廉足杀死权臣苏我入鹿开始大化革新后,由于忠臣廉足的功劳被赐姓藤原氏,而他和他的儿子不比等就是藤原氏之族,这个藤原氏日后开始了摄关体制架空了天皇实权(藤原氏专权的政治基础是建立在作为天皇外戚上的,因此有时天皇与藤原氏皇后甚至是乱伦关系)。这样天皇和藤原氏便产生了矛盾,我们知道天皇和藤原氏是没有直接武力阶级的,因此他们极力拉拢身为武力阶级的武士,这便是武士阶级的兴起。因为后三条与藤原氏没有亲缘关系,在他继位后这种拉拢达到极致,但他在位时间较短,在他的儿子白河天皇继位后,白河天皇为了摆脱藤原氏,自己将皇位又传于自己的儿子并做了上皇(就是太上皇),并开设北面武士机构作为直接听名于己的武装力量,开始了院政时代。从此天皇们极力让位于自己的孩子,以开设院宣。而武士阶级依托北面和日后的南面武士机构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但是这种让位的院政体制有一个弊端。于是爆发了保元之乱。保元之乱确实很“乱”,说起来比较复杂(那种乱,你懂的……),总之就是一个天皇死后,两个上皇都想自己的儿子继位以便院宣,结果老点的上皇(鸟羽法皇)虽然已经去世,但他死前的安排却使自己的亲身儿子(后白河天皇)赢了,年青点的上皇输了,输了的就是崇德上皇(这个崇德上皇可是日本四大怨灵之一,传说就是因为他的诅咒才开始了日本700来年的幕府时代,使天皇沦为附庸)。保元之乱之间导致了后来的平治之乱。因为保元之乱时,源氏一门大部分支持崇德上皇一方,但有一个例外,这个就是源为朝,他与平氏一起加入了鸟羽、后白河一方。更是在胜利后被迫亲手斩杀了自己的父亲(源为家义)、叔叔们。再加上虽然立了大功,封赏却不如平氏家督平清盛,等等原因吧。源为朝趁平清盛不在京都时劫持天皇,发动了平治之乱。平治之乱很快被赶回京都的平清盛镇压,源义朝最终被部下所杀,他的孩子们也是流放的流放出家的出家。此事件作为一个契机,以平氏为首武士阶级开始掌握政权。俗话说,斩草除根。平清盛这样偶然的妇人之仁为平氏的覆灭埋下了祸根。
源平合战(其实是一种泛指,除了源平两氏的宗家各自分属其氏外,有很多平氏的旁系加入源氏,也有很多源氏的旁系加入平氏)楼上说的大体不错,但有些细节不对。首先源义朝死时,源赖朝还是个孩子,源义经更是尚在镪褓(或是腹中),何来东山再起一说。源赖朝之所以能够起事是因为关东之的从其祖源义家开始就是源氏一门盘根错节之地(这也是日后幕府基本都在关东地区开设的原因,就算是由于南朝威胁而不得不在京都开府的足利氏,也在关东地区设立了关东管令和公方等职),再加上应该看管赖朝的身为平氏旁系的北条氏(此为前北条氏)却与赖朝联手,家督之女北条政子更是嫁给了赖朝。之后长大成人的源义经才会从奥陆地区的藤原氏(这个藤原氏和摄关家的藤原氏不是一个)处赶去回合起事的哥哥赖朝。再者,将平氏赶出京都的是源义仲(木曾义仲)。义仲是义经、赖朝的堂兄弟,但在保元之乱时义朝杀了自己的兄弟也就是义仲的父亲,所以他们有仇。后来赖朝派义经带兵攻入京都,义仲败亡。在此后的一之谷奇袭等事和楼上说的差不多。在平氏败亡后赖朝开设了廉仓幕府并逼杀了自己的兄弟——功高盖主的源义经(日本三大悲情武将之一,民间对他的评价是很高的),日本正式进入幕府时期。
总结一下平氏的败亡在其种种的偶然之下却存在着必然。虽然平家物语等书籍把平氏的败亡归结于其堕落和腐化,但我认为:平氏属于公卿化的武士阶级,而公卿阶级已经与当时的生产力完全脱节,源氏的纯粹武士阶级却很好的适应并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所以其打败平氏并在关东地区建立一种绕开公卿天皇的新体制——幕府制,这是一种符合日本当时状况的必然现象。而平氏则不同,他们虽然也想过将全国的行政中心牵致福冈,但其本身的公卿化性质导致了其不可能想源氏一样重新建立一种绕开公卿天皇的体制,而是迁都。但迁都并没有绕开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并且由于纯粹公卿和天皇的怨声以失败告终。还有一点佐证,赖朝死后他的后代相继死于非命,赖朝绝后(这应该是他逼杀自己兄弟的报应吧),廉仓将军由藤原氏或亲王中选出,但以无实权,实权由外戚的北条氏充当职权一职掌握,但北条氏属于平家,所以说源平合战的胜利者不是源氏,而是武士这一阶级。
直到黑船事件后,外来力量的冲击使日本国内的矛盾完全爆发,武士阶级内部的矛盾也爆发出来(广大下级武士的收入其实比农民高不了多少),明治维新开始。以萨、长两蕃为主的倒幕军打败了幕府军,江户无血开城,德川幕府灭亡,幕府制也随之灭亡。虽然这次也是利益了身为武士阶级的萨、长两蕃,但这次与之前廉仓幕府末到室町幕府前的建武新政不同,维新政府代表了资本主义阶级而非以前的公卿阶级,而此时的武士阶级也已经被黑船事件所导致的一系列生产关系的变革冲夸了根基,所以武士阶级的败亡成为必然。如在维新政府发布废刀令及废止武士阶级的兵役特权后,下层武士的生活状况更加雪上加霜,致使维新三杰之一的西乡隆盛后来发动了代表武士阶级反对维新政府的西南战争,但却是一边倒的败局。至此武士阶级彻底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