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历史小说的长篇中,最早出现的是有关革命胜利,即40年代后期战争的描述。杜鹏程川的《保卫延安》,是当代最早被评论家从“史诗”的角度评价的长篇。1954年初版本出版后,冯雪峰称它是“够得上称为它所描写的这一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有名的英雄战争的一部史诗的。或者,从更高的要求说,从这部作品还可以加工的意义上说,也总可以是这样的英雄史诗的一部初稿”《保卫延安》取材于1947年3月到9月的陕北延安战事—胡宗南指挥的国民党军队对延安的进攻,毛泽东、彭德怀主动放弃延安和延安的收复。其中,青化贬、蟠龙镇、沙家店等战役,是描述的重点。初版本之后,作者作了较大修改,于1956年和1958年出版第二、第三版。以对“战争全局”的把握来关照具体的、局部性的战事和人物的活动,是作品的总体构思。小说以单一的意识形态视角,和持续的紧张节奏,来着力塑造周大勇、李诚、王老虎等无所畏惧的英雄形象,并为英雄们布置了苦战、退却、流血死亡的“检验”战斗意志的逆境,使小说自始至终保持英雄主义的高昂情绪。在虚构性艺术文本中,将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在这里是高级将领彭德怀)作为艺术形象加以正面表现,这在中国现代小说中并不多见,因而受到评论界的注意二但是,在当代艺术虚构和“生活真实”经常不被区分的情况下(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已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美学逻辑),这种“创造性”同时也就包含着可能的“危险”。1959年,在彭德怀成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而被贬滴之后,这部写有彭德怀的小说也就陷入长期不得摆脱的困境之中。
开拓性意义继承与发扬
小时候看过,至于意义,就是一部小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