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不同风格的建筑群有哪些?功课需要,急

2025-04-27 05:28:2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1. 妈阁庙

澳门最古老的庙宇之一

妈阁庙包括 “神山第一” 殿、正觉禅林、弘仁殿、观音阁等建筑物。早期称娘妈庙、天妃庙或海觉寺;后定名 “妈祖阁”,华人俗称 “妈阁庙”。

妈阁庙的创建年份,至今未有定论;但大部分学者都肯定在葡萄牙人定居澳门前,此处已有供奉妈祖的庙宇。从1751年完稿的《澳门记略》附图上可见整座庙宇已有一定规模;到清道光八年
(1828年),妈阁庙重修,庙内建筑,大为完善。至同治十三年 (1874年) 及光绪元年
(1875年),妈阁庙两遭飓风破坏,建筑物受损,经两年重修扩建后,奠定今天的模样。

现时庙内有实物可考的建筑物是 “神山第一” 殿。该殿供奉天后,创建於1605 年 (明万历三十三年),1629 年 (明崇祯二年) 及1828年
(清道光八年) 两度重修,其门口石横梁至今仍存创建时的石刻。妈阁庙是澳门现存庙宇中有实物可考的最古老的庙宇,也是澳门文物中原建筑物保存至今时间最长的。

弘仁殿是一座小型石殿,供奉天后;相传建於明弘治元年 (1488年);但现时殿门及殿内石龛,则为清道光八年 (1828年) 重修所建。

观音阁与正觉禅林的创建年代未知,但从《澳门记略》可见1751年前已有雏型。观音阁最早为一石亭,1828年重修,形成今貌;阁内供奉观音。正觉禅林重修於清道光八年
(1828年),今供奉天后。此殿在1988年2 月8 日曾发生火警,后由政府按原貌重修,至翌年2 月完成。

妈阁庙有许多摩崖石刻,均为历代官宦名士的诗词题字,是研究澳门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尤其是 “洋船石” 和
“海觉石”,年代久远,是澳门著名的两大奇石,也是历代骚人墨客咏吟的对象。

2. 港务局大楼

摩尔人兵营

港务局大楼,原称摩尔兵营 (Quartel dos Mouros),俗称水师厂,由一位意大利人卡苏杜 (Cassuto)设计,1874年建成,是当时由印度来澳的警察的营地,可驻二百多名官兵。1905年大楼改为港务局和水警稽查队的办公地点。现为港务局的办公大楼。

3. 亚婆井前地

最古老的葡萄牙人聚居点
亚婆井前地属已评定之建筑群,位於原来 "基督城" (葡人居住地区)的一个圆形地上,是澳门葡萄牙人最早聚居的地区之一,而且也许是旧生活方式见证者聚居最多之地方。亚婆井前地龙头左巷一带是真正能够并完全地展示澳门特有都市面貌的一个橱窗。

4. 圣老楞佐教堂

葡萄牙人的海神庙

圣老楞佐教堂创建於16世纪中叶,是澳门三大古教堂之一。教堂后来几经重建,目前的规模形成於1846年。华人称之为 “风信堂”, 又以粤语谐音称为
“风顺堂”,有祈求 “风调雨顺” 之意。《澳门记略》载∶“西南则有风信庙,蕃舶既出,室人日跂其归,祈风信於此。”
在以风力为动力的帆船时代,远洋航行是非常危险的,往日葡萄牙人出海,都视风信而定行止。清朝龚翔麟在《珠江奉使记》中对葡人的祈风之举有详尽的描述∶“蕃舶之出以冬月,冬月多北风;其来以四五月,多南风。既出,则澳中黑白鬼一空。计期当返,则妇孺遶屋号吁,以祈南风,亦辄有验者。其舵工素与海习,虽卒遇飓母浮椒,亦万不一失云。”

文德泉神父认为教堂创建於1558
至1560年间,由耶稣会士建在葡人定居点的小山上,最初是一座木制的小教堂。学术界通常的看法是教堂建於1569年以前,第一次在1618年重修。方豪神父在《中西交通史》中指出∶“此堂创建之确实年代,虽不可知,惟万历四十六年
(1618) 第一次重修则有现存之圣母七苦祭台下之石刻可稽。是其兴建必先於此年也。”
1618年重修之后的教堂巍峨壮丽,美轮美奂。1844年,教堂改建,两年后竣工,形成今天的教堂规模。1954年,高德华神父 (Costa Vaz)
再次筹措资金装修教堂内部。最近一次的教堂维修为2002年4月30日,由政府出资。

教堂所在的地区,昔日是高尚住宅区,所以教堂建筑也显得美仑美奂,华丽巍峨。时至今日,教堂仍然耸立於高台之上,周围绿树环绕,清幽怡人。堂侧花园内现存一座石十字架,底座刻�
“INRI 1627 e 1811” 字样,可证其历史悠久。

5. 圣若瑟修院大楼及圣堂

远东传教士的另一摇篮

圣若瑟修院於1728年由耶稣会士创办。在二百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圣若瑟修院培养了许多中国和东南亚各地教会的人才,被老一辈的澳门人称为澳门天主教的
“少林寺”。

与修院毗连的圣若瑟修院圣堂於1746年兴建,1758年落成,规模仅次於耶稣会士兴建的圣保禄教堂 (现大三巴牌坊前身),因此本地人又称它为
“三巴仔”。圣堂内有奠基石及奠基纪念铜牌,记载修建圣堂的日期及人员,铜牌背面更有一行汉字∶“乾隆壹拾壹年捌月贰拾陆日”。圣堂至1953年再被修葺,形成今日规模,具有巴洛克建筑风格。

圣堂内现存圣方济各.沙勿略 (Francisco Xavier) 的手肱骨,供教徒敬礼。沙勿略是第一位到远东传教的耶稣会士,1552年死於澳门附近的上川岛
(St. John Island),后被誉为东方宗徒。该圣髑被视为东方天主教会的重要文物。

6. 岗顶前地

名胜林立之地
岗顶前地属已评定之建筑群,该处原称磨盘山,由葡人旧城行人区开辟而来,周围名胜林立,包括圣奥斯定教堂(龙嵩庙)、伯多禄五世剧院(岗顶剧院)、何东图书馆、明爱中心以及圣若瑟修院等。

7. 圣奥斯定教堂

遭受炮轰的教堂
圣奥斯定教堂由西班牙奥斯定会修士於1591年创建。教堂最初的建筑非常简陋,教士们便用蒲葵叶覆盖屋顶来遮挡风雨;每当大风吹来,蒲葵叶便随风飞扬,华人远远望去,觉得这情景像龙须竖起,就称教堂作“龙须庙”,后又以粤音转称“龙嵩庙”。教堂於1874年重修后,形成今天的规模。该教堂每年为期两天的苦难耶稣像巡游,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澳门天主教会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

8. 岗顶剧院

澳门葡人的大会堂
岗顶剧院原称伯多禄五世剧院,建於1860年,但当时祗建成主体部分,至1873年才加建具新古典主义建筑特色的正立面。它是中国第一所西式剧院,供戏剧及音乐会演出之用,也是当年葡人社群举行重要活动的场所。

9. 何东图书馆大楼

何东爵士故居

何东图书馆大楼建於1894年 (清光绪二十年) 以前,原主人为官也夫人 (D. Carolina Cunha)。香港富商何东爵士於1918年购入该大楼,作为夏天来澳门消暑的别墅;二次大战日军占据香港期间(1941-1945)何爵士曾在此定居。1955年何东爵士逝世,其后人据他生前遗嘱,将大楼及二万五千圆港币赠予澳门政府,作开设公共图书馆及购买图书之用;至1958年,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

10. 议事亭前地

澳门的心脏
议事亭前地属已评定之建筑群,因议事亭(即今临时澳门市政局大楼)而得名。这里历来为澳门市中心,也是庆典集会的场地。过去澳葡总督莅任,必在这里检阅海陆军警。即使现在澳门的许多节日庆祝活动也都在这里举行。
围绕议事亭前地一带的楼宇都是在19世纪末兴建的,有多座被评为纪念物及具建筑艺术价值的建筑物,包括临时澳门市政局大楼、邮政局大厦、仁慈堂等等。它们的共同建筑特色是在立面的建造上大量运用了新古典主义的表现手法,使这一带的建筑物外貌统一。

11. 民政总署大楼

澳门市政管理机构

民政总署大楼前身为市政厅,建於1784年,后曾多次重修,目前规模是1874年重修时形成的,具明显的南欧建筑艺术特色。

其二楼的图书馆於1929年启用,以葡国玛弗拉修道院的图书馆 (Biblioteca do Convento de Mafra)
为设计蓝本,装潢和家具陈设具有浓厚的古典气息。现在专门收藏17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的外文古籍,特别是葡萄牙在非洲及远东的历史文献,其中不乏珍品。

12. 邮政局大厦

大型古典建筑物
邮政局大厦被评为具建筑艺术价值之建筑物,1929年落成。由当年的工务局华人建筑师陈焜培设计。该址原是低矮的楼房,曾开设同善堂,后被拆卸兴建邮政局大厦。大厦楼高三层,另有地下室,全部水泥结构,是澳门唯一运用古典建筑语言的大型建筑物。

澳门最早的邮局於1869年(清同治八年)设立,地址位於南湾加辣堂街和水坑尾街交界处。

13. 仁慈堂大楼

澳门最早的慈善机构

仁慈堂於1569年由澳门首任主教贾尼路创立,负责慈善救济的工作,故名“仁慈堂”。成立之后,仁慈堂开办了中国第一间西式医院白马行医院,并设育婴堂、麻疯院、老人院、孤儿院等机构。

仁慈堂大楼修建於18世纪中叶,至1905年形成今天的面貌,具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14. 玫瑰堂

澳门古老教堂之一

由圣多明我会 (道明会) 创建於1587年,是该会在中国的第一所教堂。教堂初时用木板搭建,华人称之为 “板障庙”,后称“板樟庙”。又因教堂供奉玫瑰圣母,故又称 “玫瑰堂”。道明会士曾於1822年刊印澳门、也是中国第一份葡文报纸《蜜蜂华报》(A Abelha da China),其原件现藏民政总署大楼图书馆。1929年起,该教堂又成为传播葡萄牙花地玛圣母崇拜的重要基地;教堂於每年5月13日举行的花地玛圣母圣像巡游,是本地天主教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整座教堂建筑富丽堂皇,其巴洛克建筑风格的祭坛更是典雅精致。教堂旁后的“圣物宝库” 收藏了三百多件澳门天主教珍贵文物。

15. 大三巴牌坊

远东第一所大学遗址

大三巴牌坊是天主之母教堂 (即圣保禄教堂) 正面前壁的遗址。

圣保禄教堂附属於圣保禄学院。该学院於1594年成立,1762年结束,是远东地区第一所西式大学,设文法学部、人文学部、伦理神学部等。由其培养的传教士,除到日本、中国外,还到越南、泰国、柬埔寨等地传教。

圣保禄教堂於1602年开始修建,现在牌坊左侧还存有当时的奠基石。整个建筑工程於1637
至1640年间才完全竣工;目前所见的教堂前壁就是最后落成的部分。1835
年,一场大火烧毁了圣保禄学院及其附属的教堂,仅剩下教堂的正面前壁、大部分地基以及教堂前的石阶。自此之后,这裏便成为世界闻名的圣保禄教堂遗址。本地人因教堂前壁形似中国传统牌坊,将之称为大三巴牌坊。

教堂后部遗址於1837至1854年被用作埋葬教士的墓地。

1990至1996年间,澳门政府对圣保禄教堂遗址进行考古、修复及再利用工程,由葡国建筑师负责策划和设计,多位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博物馆学家参加工作,经过五年考古、勘察及营造,建成一间博物馆,於1996年10月落成。

16. 哪吒庙

哪吒庙位於大三巴牌坊后右侧,创建於1888年,改建於1901年,庙内供奉哪吒。政府於1995年和2000年曾维修该庙,包括清洗及修补庙顶,清洗和粉饰墙壁及装饰物,并更换部分朽坏的木构件。

该庙供奉的哪吒,是一个神话人物,为托塔天王李靖的第三子,像个小孩,神通广大。从17世纪后期开始受澳门民间供奉,这种庙不多,是澳门本地富有地方色彩的民间信仰。

17. 旧城墙遗址

葡人在澳门建城墙,最早可追溯至明朝隆庆三年(1569年)。由於中国方面的反对,所筑城墙多次被拆毁。然而,葡人以抵御外敌(荷兰人)入侵为藉口,至1632年澳门北部城墙及炮台又复建完成。从当时澳门城市图可见,整个澳门城除西部内港外,北部、东部及南部均建有城墙,并於诸要塞处建置炮台,使澳门成为一座军事防范严密的城堡。现存的旧城墙遗址,正是当时所建的一部分。

18. 大炮台

澳门防御系统的核心

大炮台创建於1617年,至1626年建成,名为圣保禄炮台,澳门居民多称为
“大炮台”。在近四百年的历史裏,大炮台内部建筑曾多次改建。大炮台的大门朝南,早期入口为火药储存库;上层的中央是一座三层高的塔楼(现已不存),每一层都装备火炮;旁边另有四排房子,为澳督及官兵的营房,宿舍两侧有台阶与下层入口处相连。炮台内备有水池及军需库,军需库储备充足,足以应付长达两年的包围。这座炮台是当时澳门防御系统的核心,并与其他炮台一起,构成一个覆盖东西海岸的宽大炮火防卫网。而从1623年至1740年间,这裏更一直是城防司令和澳门总督的住所。

大炮台一直为军事禁区,直至1965 年原营房位置改建成气象台,1966年气象台迁入后开放为游览区。

大炮台城墙分别於1992、1993和1996年进行修葺,有关工程祗限於必需的,以保持其真实性。除了清洗状况良好的墙身外,还清除表面杂草,用除草剂清除植物的根部,使用原有材料修补墙身裂缝。因此,大炮台之结构被完整地保存。

1996年9月起,政府将气象台原址改建为澳门博物馆,1998年落成启用。

19. 澳门博物馆

澳门博物馆是本澳规模最大的博物馆,耗资一亿三千万元,以昔日的天文台为基础,再依大炮台山发展为楼高三层的现代化博物馆大楼,一层在地面,两层深藏在地下,外形古朴,与古老的大炮台协调。这项工程由1996年9月动工,1998年4月19日落成启用。

以下任何一个网都有澳门世界文化遗产详尽资料
全部都为澳门特区政府官方网页

http://www.macauheritage.net/tour/DespCC.asp

http://www.macauheritage.net/Wheritage/indexC.asp

http://www.macauheritage.net/

http://www.macauheritage.net/mherit/map/mhmapC.asp

http://www.macauheritage.net/vr/preview/indexc.asp

http://cn.macautourism.gov.mo/cn/index.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