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轼的《琴诗》的问题~(跪求!!!)急啊!!!!!

2025-05-01 17:55:13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1.若:如果的意思
如果说琴声发自琴,那把它放进盒子里为什么不响呢?
2.何:为何的意思
如果说琴声发自手,为何你的手上听不到声音?
3.思考的问题是任何一件事都是有几个因素相辅相成的,没有琴不行,没有手也听不到琴声.

回答2:

【题目】琴诗(宋 苏轼)

【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回答3:

若,是你[们]的意思[you;your]
若,汝也。——《小尔雅》
惟若宁候。——《考工记•梓人》
若则有常。——《仪礼•士昏礼记》
若肯发兵助我乎?——《汉书•匈奴传上》
若不恭命。——《墨子•明鬼下》
命曰三日,若宿而至。——《国语•晋语四》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
若辈得无苦贫乎。——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全句为:你说琴声发自琴,那把它放进盒子里为什么不响呢?

何,通“诃(呵)”。谴责;呵斥 [berate;excoriate]
何,与诃通。——《正字通》
又下令不何止夜行;使民自便,境内以安。——《新唐书》
良将精弩寄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以定。——《史记•秦始皇本纪》
故其在大谴大何之域者,闻谴何则自冠氂缨。——《汉书•贾谊传》
全句为:你说琴声发自手,为何你的手上听不到声音?(疑问,呵斥的语气)

哲学道理为:一个巴掌拍不响。

回答4:

若是如果的意思 第一句整句的意思就是:如果说琴声是来自于琴本身的话,为什么把琴放进盒子内就不响了呢?
何是为什么的意思 第二句整句的意思就是:如果说声音在指头上,为什么不在您手指上听?

苏轼在本诗中思考的问题是一定要看清楚事情的本质和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回答5:

绝句

宋·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①短篷――小船。篷是船帆。船的代称。

②杖藜――“藜杖”的倒文。藜是一年生草木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白话译文

在参天古树的浓阴下,系了小船,拄着藜仗,慢慢走过桥,向东而去。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故意要粘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另人陶醉
僧志南简介

僧志南,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不详。
宋人赵与□《娱书堂诗话》卷上曾载:“僧志南能诗,朱文公尝跋其卷云:‘南诗清丽有余,格力闲暇,无蔬笋气。如云:“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予深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