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受到监护的研究者” 儿童是小小的研究者,他们用作科学的本来方式来学习科学; 老师是热情而积极的鼓励者、支持者、有效而审慎的引导者。 孩子的科学研究过程包括: 1、明晰研究的对象; 2、提出自己真正关心或有疑惑的问题; 3、运用已有的经验作出假设和解决问题的实验设计; 4、带着问题做实验; 5、记录研究的过程和发现; 6、形成解释并与同伴交流。 儿童作为研究者: - 有自己真正的感兴趣的问题; 由老师提出或孩子自己提出,问题并不一定由学生自己提出不可,老师提出也是可以的。 - 有自己的假设和想法; 假设不是由老师提出来的 - 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和路径进行研究; - 用适合自己并便于与他人交流的方式记录; 比如小学的学生既要有文字的,也要有老师提供的表格,所以这时要图文并貌,便于操作。如果让他们写很多东西,不会的还要用拼音来表示。本来孩子们的探究兴趣都很高,但是这样做的话孩子们的兴趣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 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解释; - 在讨论中可以质疑和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作为引导者: - 精心设计活动的框架; - 精心挑选与准备有意义的问题和有适宜结构的材料; 教师一定要对材料和问题进行筛选和精心的选择。幼儿园的孩子可能提出30个或更多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都支持他们探究,那么究竟让孩子们获得什么呢?哪个问题的提出是对儿童的发展是有意义的呢?所以老师要对问题进行精心的挑选,选择那些有价值的问题。同时还要选择有适宜结构的材料,而不能把材料都统统堆给孩子,这样才能为孩子搭建一个台阶,使得材料便于他们的探究和发现。 - 注意引导孩子使他不偏离操作的目标; 有时候老师让孩子们探究,比如做风车,有的孩子可能会提出如何粘胶水的问题,如果老师说你们就再探究一下如何站胶水吧。这就又生成了另一个活动,使得我们的活动逐渐的偏离了原来的路径,而且探究很多无关的东西。比如说豚鼠实验拿到我们的幼儿园里做的话,可能有的孩子会提出我们得做一个象生菜那样的东西呀,老师就说那好吧,咱们就开始做生菜,使得豚鼠的实验变成了设计生菜的活动。所以说我们现在的问题所在。法国老师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不能使孩子偏离原来的目标。 - 永远不对学生说“你错了”; - 不直接告诉孩子答案; 上面是从儿童和老师两个方面对它的内涵谈了一下我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