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飞行时,翅的运动包括上下拍击和前后倾折两种基本动作。翅的上下拍击,主要依靠背腹肌和背纵肌的交替收缩所造成(见胸部肌肉交替收缩造成翅的上下拍动图)。与翅基相连的前上侧肌、后上侧肌的交替收缩,分别拉动翅基的前上侧片和后上侧片,使翅面作前后倾斜活动。翅下拍时,其前缘向下方切入空气;翅上举时,其前缘向上方切入空气。这样,翅上下拍击一次,翅便沿自身的纵轴扭动一次。昆虫不前进而拍动翅膀时,翅尖成“8”字运动;前进拍动翅膀时,翅尖便造成—系列的开环运动。 昆虫的飞行是翅的拍击造成的。翅的拍击要有足够的频率和幅度,翅拍击造成的气流所产生的空气动力,可分成向前的推力,促成虫体前进,和向上的升力,以抵消虫体的重力,使虫体能漂浮在空气中。翅的拍击和转动,将空气推向后方和下方,使昆虫能在空中漂浮前进。有些昆虫能改变翅拍击的斜度、幅度或频率,以便在飞行中转弯、倒退或停在空中。 蝙蝠是哺乳动物,它的前肢演化成为皮上有毛的翅膀。在滑翔时,它通过调节超前缘的迎角,降低高度而前进。在振翅飞行时,它依靠翅的上下扑击克服曳力而前进、上升。蝙蝠有机动性很强的慢飞动作,对其在空中捕食飞虫十分有利。对于蝙蝠,人们对其飞行原理的研究也还不够。鸟类是人类最早注视并模仿的飞行对象,鸟类也是振翅飞行的,鸟翅是由脊椎动物的前肢演化而成的,鸟翅长着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组成了鸟类的主要飞行器官。鸟类在飞行时,可变动双翅的面积和形状,及与躯体的相对位置,促成飞行时的机动性、以及起飞或停歇。可是人类航空100年模仿的结果,却只是各类定翼飞行器和旋翼飞行器,其飞行原理仍与鸟类的飞行原理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