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县的历史沿革

2025-04-23 18:16:4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1950~1951年,全县完成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26万余无地少地的雇农、贫农、中农(主要是下中农)分配到约45万亩土地。“土改”后,农民要求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1951年在自愿的基础上组建了一批农业生产互助组,到1952年参加互助组的已占农户总数的61.3%。早期组织互助组的先进分子中有城东陈永康,他通过多年“单穗传”培育的水稻“老来青”,在1951年,创单产716.5公斤的纪录。这一经验很快得到总结推广。1952年,全县水稻单产从1949年的162公斤提高到257公斤。这时党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要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本县农民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建立起第一批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底,加入初级社的已占总农户的85.01%。1956年春,初级社开始向高级社发展,很快出现农业合作化高潮。至1957年4月,全县99.14%的农户加入了高级社。
1958年9月间,全县300余个尚未整顿巩固的高级社,在5天时间内,组建成17个政社合一、“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在“大跃进”中,本县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盛行,经济工作出现了严重失误,在农业生产中盲目提出“亩产万斤粮”等口号,严重挫伤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随之出现了“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 1959年,根据中共中央郑州会议精神,对人民公社作了调整,对无偿“平调”作了退赔。1960年贯彻中央北戴河会议“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方针,本县农业生产在继续治水改土的同时,积极发展机械化,改良品种,提高复种指数。1963年开始推行“麦、稻、稻”三熟制,当年粮食亩产达351公斤。1964年突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要求,达到402公斤。棉花、油菜籽也因改良品种,改进田间管理,产量比解放初期大有增加,平均亩产分别由1950年的15公斤和28公斤,提高到1964年的54公斤和67.5公斤。农业机械化从50年代中期起步,到60年代中期,有了很大进展,1965年全县已有拖拉机111台,手扶拖拉机92台,机引农具195台,机动脱粒机2252台,排灌电机651台,农机总动力22300千瓦。解放前因地势低洼少种低产的三麦,这时已占粮食总产的15%。
“文化大革命”动乱时期,农村虽也受到影响,但广大干部群众坚持农业生产、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其他增产措施,使农业产量仍有增长,但社员分配却较低。
根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精神,1980年本县农村开始推行多种形式的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到1985年,全县已有2773个生产队实行家庭承包、联户承包,或采取新经济联合体等形式。其中,有131个户均承包粮田45.5亩的种植大户,2200个养殖大户和26个新经济联合体。同时,逐步建立和健全了农业生产服务体系。1978年后,农田降低夏种指数,恢复以稻麦两熟制为主的耕作制度。经过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加上乡镇工业的兴起,更促进了农业的发展。1980年粮食亩产646公斤、棉花59公斤、油菜籽102公斤,1984年创粮食亩产849公斤、棉花亩产98公斤的纪录,油菜籽高达144公斤。1988年三者亩产分别为704公斤、64公斤、156公斤。全年粮食总产量28.8万吨,棉花、油菜籽也分别达到318.9万公斤和1828.8万公斤。全县拥有农机总动力20.5万千瓦,农田机耕面积达99.3%,机电排灌面积达100%。本县为上海郊主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 松江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精神。唐末农民起义军黄巢攻下潼关的那年(880年),王腾据华亭反唐。元末农民大起义,松江人民积极支持“红巾军”占领松江。明万历年间,董其昌次子董祖常横行乡里,群众愤起烧掉了董家住宅。明末,松江进步知识分子陈子龙、夏允彝、徐孚远等,组建爱国文学团体“几社”,当清军南下、明朝复亡时,“几社”中人参加了抗清斗争。府城陷落后,李待问等义军数千人壮烈牺牲,夏允彝、夏完淳父子,陈子龙等也先后牺牲,徐孚远突围至福建,继续斗争,至死不降。辛亥革命爆发后,松江积极响应,组织学生军,支持革命政府;“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时,松江学生军敢死队参加进攻上海江南制造局的战斗,牺牲多人。“五四”运动中,松江涌现出侯绍裘等一批革命青年。民国12年(1923年)秋,侯绍裘成为松江第一名共产党员。民国15年,松江建立了共产党地下组织,在大革命时期,积极参与反帝反封建斗争。民国16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侯绍裘被推选为上海临时政府委员。“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侯绍裘在南京被害。同年中共党员袁世钊、吴子喜、陆龙飞、顾桂龙等在新浜、枫泾一带开展农民运动,并于民国17年在陈云领导下策动了枫泾暴动,失败后吴子喜、陆龙飞被捕牺牲,其他同志转入地下,继续坚持斗争。民国19年后,顾桂龙、袁世钊等先后被捕牺牲,民国22年松江中共地下组织遭敌人严重破坏,党组织中止活动。民国26年11月9日松江沦陷。民国28年后,中共在和尚泾、叶榭、莘七、天昆地区重建地下组织,领导当地人民,配合新四军进行抗日斗争。有很多青年参加了新四军、八路军等抗日部队,不少人为国捐躯。民国34年夏,新四军在泗泾、七宝、莘庄一带建立游击根据地,并成立了泗宝区公所,这是中共在本县建立的第一个人民政权。同年7月,浦南爆发了反抗“军米”等斗争,中共地下组织积极参与领导,愤怒的群众一举惩办了伪镇长、保长等数十人。
解放战争中,中共地下党员始终在本地坚持斗争。解放前夕,中共松江地下组织6个支部的128名党员,和浦东人民解放总队松江大队100余人武装队伍,与全县人民一起,配合解放军,胜利地迎来了1949年的解放。
解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松江人民继续发扬光荣的革命传统,作出了新的贡献。抗美援朝时,松江捐献飞机3架,900余名松江子弟,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79人牺牲在朝鲜战场上。1955~1985年,有1.9万余人应征入伍,在保卫祖国、保卫社会主义建设的斗争中,有44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工业企业开始管理体制的改革,推行厂长负责制和生产岗位责任制,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工业发展加快了步伐。1988年全县工业企业由1978年的484个增加到1399个,其中县办167个,乡镇(包括乡镇以下)办1118个,其他114个。乡镇企业逐步发展成为本县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1978年产值为11457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2.15%,工农业总产值的27.49%;1988年达到169121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3.04%,工农业总产值的63.38%。本县多层次的工业企业,已形成纺织、服装、食品、化工、建材、印刷、机械、电机、电子、电器等众多系列,产品有上千个品种,1988年总产值231539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266836万元的86.77%。
1958年本县划归上海后,县城被规划、辟建为市郊工业卫星城镇之一,一批部、市属工厂陆续迁入本县。1985年,县境内共有部、市属工厂21家,职工2万余人,总产值4亿余元。这些工厂分属冶金、铸造、机床、照相机等工业门类,通过联营、加工协作、技术指导、设备转让等形式,对县属和乡镇工业的发展起了支持促进的作用。
本县商业历来繁盛。县城是府治、县治所在地,又是府境粮食、棉花以及其他商品、贡品集散转运中心。大批官僚、地主、豪绅、富商集中于此,城乡流通渠道畅通,形成了较大的消费市场。在社会安定时期,一直能保持兴旺局面。至解放前夕,全县有坐商4126户、行商471户、摊贩2293户,共59个行业。1954~1956年,基本完成了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县有32户私商直接过渡为国营企业;大部分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组建成49个合营企业;还建立了174个合作商店,以及许多合作小组。一部分小商小贩、服务行业继续从事个体经营。此后几十年中,商业管理体制进行了多次改革。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产、生活需求不断增长,商业也继续发展繁荣,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949年为2578万元,1978年为17590万元,1988年达71754万元。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销售比例也有很大变化,1949年为95.69%和4.31%;1988年为73.37%和26.63%。80年代外贸发展迅速,已形成一批出口商品生产基地。1988年出口产品总值46205万元,比1978年增长7.58倍。其中工业产品占87.83%,农副产品占12.17%。工业产品中,乡镇工业产品又占82.89%,达到33641万元;花边加工费从1971年的66万元增至2344万元。解放以来,集市贸易历经兴衰,1949年成交额为175万元,1978年为371万元,1988年增至6064万元。个体经济几经起落,1956年初对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全县尚有个体工商业487户;1958年“大跃进”时期,不少个体户停止经营。1962年开放集市贸易,市场上又出现3000余个体户,经整顿清理,至1965年只剩918户。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县发证仅20户。80年代起,个体户逐年增加,1980年发证118户,1985年增至3205户,其中城镇678户,农村2527户,营业额341.45万元。1988年个体户数达3969户。